喝中药不能吃哪些食物?有哪些中药可以起到补血的作用?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种食物。对于一个正在服用中药的人来说,有些食物是不能吃的,否则中药的药性会受到损害。估计很多人在喝这些中药的时候都想知道到底该不该吃这些食物。对于贫血的人,你知道什么中药可以起到贫血的作用吗?

1,喝中药不能吃的食物

1.小红萝卜

无论是服用中药还是西药,服药期间都要尽量避免吃萝卜,否则药性会受到很大影响。很多人之所以吃了很多药都不见好转,也和饮食不当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吃中药的时候,不能吃萝卜,除了一些理气化痰的药物。这期间不能吃萝卜的原因是萝卜有消食破气的作用,尤其是服用人参、黄芪等滋补中药时。萝卜会削弱人参等的滋补作用,不如治疗滋补。所以经常有吃中药习惯的人要注意了,一定要远离萝卜。

变冷

吃中药期间尽量避免各种生冷食物。中医指出生冷食物性寒,吃后非常难消化。而且生冷食物吃后也会刺激胃肠道。这种情况下,如果马上服用中药,会严重刺激胃肠道,从而影响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因此,在服用温经通络、散寒祛湿等治疗“寒证”的中药时,要特别注意忌食生冷食物。此外,还有一些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即使不吃健脾暖胃的中药,日常生活中也不能吃生冷食物,否则病情会更严重。

辛辣

各种辛辣食物对于正在服用中药的人来说也是禁忌,否则不仅会削弱药性,甚至会与中药发生反应,从而严重危害人体健康。而且中医指出,热性辛辣食物性温,耗气火,所以在服用清热解毒、滋阴生津、凉血养阴等中药时应尽量避免这类食物,或者在治疗痈、溃疡期间应尽量避免吃辛辣食物。比如洋葱、大蒜、辣椒、羊肉、狗肉等。,这些食物如果在服用中药期间食用,会抵消中药的作用,有的还会促进炎症,引起出血症状。

油腻

吃中药期间也要避免各种油腻的食物。中医指出油腻食物黏腻,也有助于生津化痰和润肠理气。食用后会混入药物,阻碍胃肠道对有效成分的吸收,从而降低疗效。特别是一些脾胃虚弱、消化不良、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少吃这类食物。这些都是服用中药期间不能吃的食物,否则很可能会降低药性,影响人体健康。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服用中药期间也要避免服用西药,以免药性冲突。

发臭

中药一般都有芳香气味,尤其是芳香的祛湿理气类药物,含有大量的挥发油,起到治疗作用。这种芳香物质与鱼腥味最不相容。吃中药时如果不避开腥味,往往会影响疗效。比如鱼虾海鲜有腥味,牛羊有臭味。对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疖子、湿疹、荨麻疹等过敏性皮炎患者,在服用中药期间一定要避免吃有腥味的东西,还应少吃鸡、羊、猪头、蟹、鹅等有腥味、刺激性的毛发。由于这类食物含有外源蛋白,有些患者特别敏感,容易过敏,从而加重病情。

6 .浓茶

一般服用中药时不要喝浓茶,因为茶叶中含有鞣酸,浓茶含有较多的鞣酸,与中药一起服用会影响中药中有效成分的吸收,降低疗效。尤其是服用“阿胶”和“银耳”时,避免与茶叶同服,同时服用会使茶叶中的鞣酸和生物碱沉淀,影响人体吸收。如果有喝茶的习惯,可以少喝绿茶,最好在服药2 ~ 3小时后再喝。

总之,吃药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也是长期临床观察的经验总结。当然,禁忌不可能是绝对的,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对于一般患者,尤其是慢性患者,如果长期忌口,禁食种类繁多,不能维持人体所需营养的正常摄入,反而降低了人体的抵抗力,对恢复健康不利。所以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吃一些增加营养的食物,避免营养缺乏。

2.补血的中药有哪些?

1,阿胶

本品味甘,性平,具有养血止血、滋阴润肺、调经安胎等功效。,而且是世代沿用的滋补珍品。《水经注》记载“胶常煮于‘贡天府’岁,故称贡胶。《本草纲目》称其为“圣药”,与人参、鹿茸并称中医“三宝”。据研究,阿胶主要由胶原蛋白及其部分水解产物合成,含氮量为16.43% ~ 16.54%,基本为蛋白质。药理实验结果表明,阿胶能促进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生成,改善动物体内的钙平衡,增加血钙。此外,阿胶还可以防治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2.何首乌

何首乌是常用的滋补强壮药。取何首乌块根。蓼科植物,味苦、甜、涩,性微温。若生吃,可润肠通便。若用,能补肝肾,益精血。此外,白首乌。五加科植物的块茎入药,具有与白首乌相同的优点。,但其滋补力较弱。何首乌具有促进红细胞发育、降低胆固醇、抗动脉硬化、抗腹泻等多种药理作用,是重要的抗衰老药物之一。它不仅是滋补强壮的佳品,也是乌发、悦脸、润肤的重要良药。经常服用对年老体弱者大有好处。

3、枸杞

《神农本草经》说,枸杞“久服筋骨强,智能健而不老,耐寒耐热”。《本草颜回》称赞“补气,补血,生杨灿,长阴气”。枸杞具有与人参相似的“顺应原始”的功能,具有抗动脉硬化、降血糖、促进肝细胞再生等作用。,具有强身健体、延缓衰老的功效。

4.人参

神农《本草经》认为,人参能“补五脏,宁精神,定心灵,止惊悸,祛邪明目,怡情益智。”长期服务会延长寿命。“现代研究发现,它还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疲劳、保肝、调节心血管功能、兴奋造血系统功能等作用。吉林省中医研究院霍玉书等人利用人参果皂苷对50岁以上人群进行抗衰老研究,证实人参果皂苷具有“返老还童”的作用。

5.黄芪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脾胃学派代表人物高力认为黄芪“补三焦”,清代黄公绣称黄芪为“补气之良药”。现代研究发现,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还能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

6.三七

清代名医赵学敏在其《本草纲目》中说:“人参首益气,三七首补血,味同,功相当”,称三七为“中药之最珍”。现代研究发现,三七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与人参相似。其总人参皂苷含量超过人参。三七能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比人参有明显优势。

7.当归

当归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有药用根,主产于中国四川、甘肃、陕西、云南、湖北等省。医学上认为,当归味甘而重,故能补血,其气淡而辛,故能活血、补中、补中,是血中重要药物。所以既能补血,又能活血,既能通经活络。当归可用于所有妇女常见病,如月经不调、痛经、血虚闭经、面色萎黄、贫血、崩漏、产后血瘀、月经出血等。

8.地黄

它是用黄酒混合蒸熟地黄制成的。味甘,性微温,有滋阴补血的作用。《本经》有“补骨髓,长肌肉,健身不老”的记载。《本草经疏》被誉为“补肾益阴,提高质量之要药”。所以“任何脏腑之虚,都不能养。”现代研究证明,地黄有显著的强心作用,特别是对心脏衰弱者。

9.白芍

芍药味酸、苦,性微寒,有养血强筋、止痛、柔肝宁脾等作用。常用于阴血不足、肝阳上亢,尤其适用于妇科。正如《孙本草》所说,“女主人百病缠身,还有产前产后的疾病。”临床上常与熟地黄、当归配伍,用于治疗血虚引起的月经不调、经后腹痛。与甘草同用,可缓解胁肋、上腹部、头部及四肢肌肉的急性疼痛。

10,鸡血藤

昆明鸡血藤、山城鸡血藤味甘、苦、温,能养血通络。现代研究证明,它们具有升高白细胞的作用,可用于过量辐射照射引起的白细胞减少症。鸡血藤汁制成的膏剂具有补气血、强筋骨、通经络的功效。老年人和身体虚弱的妇女均可服用,可治疗麻木、瘫痪、月经不调、跌打损伤等症状。

11,桑树

中华本草:“肝肾经。滋阴养血,生津润肠。主治:肝肾不足、血虚精亏所致的头晕目眩、腰酸耳鸣、须发早白、失眠多梦、津伤口渴、消渴、肠燥便秘。”《本草纲目》记载“桑葚能补五脏、益关节、活血安神、明目乌发。”

以上是常用的补血中药。服用时要辨证用药,区分一般血虚、肝血虚、心血虚,还是心脾两虚。服用前最好咨询医生。

3.女性补血的误区。

误区1:多吃猪肝可以补血。

猪肝是猪体内最大的解毒器官。猪吃进去的有毒物质和代谢产物大部分存在于猪肝中,解毒后进入肾脏,再通过尿液排出体外。猪肝中含有毒素的血液散布在成千上万个猪肝窦中。猪肝营养丰富,含有大量毒素,补血效果不好,不宜多吃。

误区二:阿胶能补血。

很多人认为多吃阿胶可以补血。其实阿胶补血的原理就是通过发挥驴皮强大的胶质功能,暂时聚集血液,在某个地方发挥作用。吃了阿胶后的短时间内,身体的状态暂时有所好转,但要想气血充足,最重要的是调理好脾胃功能,能够消化吸收营养。

误区三:红糖补血有效。

一直都说红糖有补血的功效。女性在经期和产后经常喝红糖水补血。红糖确实有一定的含铁量,但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神奇。红糖更大的作用是活血化瘀。如果是纯度不够的红糖,也含有很多杂质。

误区四:喝牛奶可以补铁。

牛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但铁的含量不高,牛奶中铁的吸收率只有10%,所以基本上很难补充经期贫血女性所需的铁。所以靠喝牛奶补铁补血是行不通的。

误区五:吃红枣可以补血。

吃红枣确实能补血,但是仅仅吃红枣几乎不能补血,红枣的吸收率也不高。但是红枣和其他食材一起煮后补血效果会翻倍,比如红枣炖鸡,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