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药理学

古代称之为“七方”,包括大、小、缓、急、奇、连、络。其中,“复方”是由两个、三个和几个方剂组合而成,或者是一个方剂与其他药物甚至穴位组合而成。其含义不同于今天的复方概念。复方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按照中医四诊八纲和辨证论治的原则有机组合而成,是相对于单药而言的。由于疾病的病程和性质复杂多变,寒热常交替,虚实并存,仅靠单一药物很难兼顾所有疾病。因此,需要适当配合各种药物,利用其协同或拮抗作用,提高疗效或减少不良反应,以适应复杂疾病的治疗。

追溯人类用药史,始于单一药物的使用。随着人们对药物认识的深入,对疾病发生机制认识的逐步提高,药物逐渐被一起使用。《五十二病方》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发展起来的。张仲景《伤寒金匮要略方》是急慢性传染病和多学科疾病治疗的典范,是中国医学高度辉煌发展的里程碑。从单方到复方的转变是中医治疗学的一次飞跃。

(一)复方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除了临床观察和疗效总结外,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复方进行实验研究也备受关注。研究复方的途径很多,各种途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1)选方原则

处方选择应以临床疗效为依据。选择临床常用、成分简单的复方,先进行实验研究,制定药理指标,观察对动物体外和整体的反应及其对病理模型的影响。也可以先研究一下“药对”的基本作用,为理解复方的作用原理打下基础。例如,当归和川芎、芒硝和大黄、天冬和麦冬都是重要的“药对”,因为它们的成分简单,作用方向相同,所以更容易研究它们。也可以从基础端开始。基本方一般疗效较好,成分简单,很多方药都是在此基础上再加味而成,因此更容易开展研究,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而研究一个基本方的药理作用,可以为研究与此相关的一类方的药理作用打下基础。如桂枝汤(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是桂枝汤的基本方,能舒筋解表,调和营卫,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可以设想研究其对感冒和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对免疫、血液循环系统(主要是微循环)、胃肠平滑肌和环磷酸腺苷/环磷酸鸟苷的作用,以及解热镇痛作用。此方重用桂枝制成桂枝贾贵汤,可治“气从小腹冲向心脏”之证,可见桂枝的心功能。原方重用白芍为桂枝加白芍汤,增加了“饱腹时腹痛”的适应症,突出了白芍治疗腹痛的作用。桂枝加附子汤能治疗手脚冰凉,说明附子汤有镇痛作用,改善微循环。桂枝加葛根汤的原方叫做桂枝加葛根汤,可以治疗项强痛,提示葛根可以治疗项强痛,说明研究桂枝汤可以为研究这类的很多方剂打下基础。

方剂来源广泛,包括历代医方中的老方,现代临床实践中报道的新方,经典方剂和现代方剂。不管什么药方,总是以有没有疗效为前提的。张仲景的《伤寒论》大多简洁有效,可以选择其作为研究课题。但汉唐以后,有许多名方被一次又一次地证明有效,特别是解放以来中医院校建立后的一些新方药,病例多,验证广,符合当前疾病防治的需要,作为研究课题更具实用性。此外,还有一些方便、有效的中成药,也是研究的重要对象。总之选题要以疗效为主。

(2)指导思想。

药理研究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并与中医理论和临床相结合。中医诊断的方药应该是辩证的,所以中药复方的研究也必须与“证”相结合,只有注意这些药物的配伍才能解决一个“证”,才有可能明确这种或这些药物在复方中的作用。对于血瘀证,首先要研究活血化瘀的治疗原则。在治疗证候的复方药理学研究中,有必要考虑病理模型。根据近年来对冠心2号方、通脉灵等活血化瘀相关方剂的研究,初步认为这些药物具有改善微循环、抗炎、抗过敏、促进骨折愈合、抗癌等作用。能解除平滑肌痉挛,扩张毛细血管,改善组织缺氧,增加脑血管、肾和冠状血管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纤溶活性,防止血栓形成。这些药物的作用为血瘀证的治疗提供了颇有说服力的药理学依据。又如桂附八味、六味地黄丸治疗高血压阴虚阳亢、肾阴虚肾阳虚,分别相当于神经源性、肾性、内分泌性高血压,也促进和交流了中西医结合的研究工作。

(3)研究方法

鉴于复方的多效性,复方药理研究的指标应相应多样化,动物不应局限于一种。应根据复方要求选择实验动物,给药途径应多样化。先将粗制剂口服(口服),观察临床疗效的重现性,再进行适当提取,制成多种剂型,多种给药途径,进一步探讨其作用。制剂由粗到细,给药方式由口服到注射。在积极行动的基础上分析了行动的机制。多重性不一定要求对各种函数的研究都要全面展开,而是可以攻一点,突破某一方面,打开全面函数研究的大门。

其具体方法应根据课题的目的和要求来设计。首先要分析复方的适应症,设计几个指标,制作相应的病理模型,除了研究其对正常机体的作用外,还要验证复方的作用或疗效。药理作用既要从整体上研究复方的作用,又要利用离体器官进行研究分析。其次,在全方研究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了解方中哪种药或哪些药对某一指标起决定性作用。拆方法可以根据中医理论将整个方剂分成若干组,也可以用优选法和正交试验筛选有效的单味药。第三,在研究中,要尽可能采用现代科学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至于实验设计的要求,剂型和剂量的选择,观察时间、间隔和时程的安排,结果的记录和分析等。,它们类似于合成药物的实验设计和研究方法,也要熟悉毒性和安全性试验方法和生物统计学知识。

(4)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有两个有争议的问题:与植物化学提取的合作和精粗制备。复方的药理研究要和植物化学提取相配合,就像单味药的化学提取和药理作用的探索相结合,相辅相成,更容易理解药理作用的物质基础。复方成分复杂,药理反应更复杂。如何配合,需要在实践中摸索。配伍后,特别是炮制后,各组分相互作用形成新的组分或一些络合物和沉淀,已为学者所关注。近年来,中药复方的化学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麻黄已经研究了几十年,可以称得上是成熟的中药研究,但其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仍有报道。单体左旋麻黄碱只是麻黄中的有效成分之一,但不能代表麻黄。麻黄汤中的麻黄不能用麻黄素代替。麻黄中的其他成分各有所用,在复方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为了找出作用机理和受体部位,成分必须是纯的。为了研究中药复方的作用,特别是其临床药理,现阶段需要对生制剂进行更多的实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