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有哪些?
小青龙汤、大承气汤、小柴胡汤、五苓散、逍遥散、血府逐瘀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六味地黄丸、温胆汤。
1,小青龙汤
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阿莎丽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具有解表散寒、温肺解酒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内停饮水。因主要用于治疗太阳内外寒,故称太阳龙,取东方木神辟邪之意,龙星为云升雨之产物。
2.大承气汤
大黄12g,厚朴9g,枳实12g,芒硝9g。
腹泻的尖刺有通便泻热的作用。在处方中,大黄是缓解便秘和清洗胃部的主要药物。辅以芒硝,咸、寒、泻,软、坚、润;郁结不能消,因气滞不能工,故可与枳实、厚朴同用,消胀满结,行气散结,四药合用,有热郁下重之效。对胃燥郁者,可承胃气下行,使不通者通,闭者通,故名“承气”。
3.小柴胡汤
柴胡12g,黄芩9g,人参5g,甘草6g,半夏9g,生姜9g,大枣4g。
中医十大名方之一,出自《伤寒论》,是医圣张仲景根据少阳为邪所害而设计的,一直被认为是“和”的代表。
4.五苓散
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9克,桂枝6克。
汉代名医张仲景创制了著名的方药之一。适应症:因未能停止饮水而引起的水肿、排尿不利、呕吐和呃逆。
5.逍遥散
柴胡12g、白芍12g、当归12g、茯苓12g、白术12g、炙甘草6g。
常用于肝郁、血虚、脾虚引起的慢性肝炎、胃肠功能紊乱、神经官能症、月经不调等症;在治疗虚热体征明显的症状时,加入牡丹皮、栀子,称为丹栀逍遥散(加味逍遥散)。加入生地黄或熟地黄治疗肝郁血虚型痛经,称为黑逍遥散。
6.血府逐瘀汤
桃仁12g,红花、当归、生地、牛膝各9g,川芎、桔梗各4.5g,赤芍各6g,枳壳、甘草各6g,柴胡3g。
清代名老中医王清任是治疗“胸痹”的名方。时至今日,它已有100年的历史,但仍是许多医生经常使用的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