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松和火炬松有什么区别?
湿地松[松科]
拉丁名:湿地松
原产地分布:
它原产于美国东南部温暖潮湿的低海拔地区(600米以下)。中国,山东平邑南到海南岛陵水县,东部台湾省和西部成都都在多个试种区表现良好。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树干直,高30 ~ 36米。树皮灰褐色,纵裂有鳞,片状剥落。冬芽呈圆柱形,红褐色,粗壮,无树脂。针叶为二至三针一束,长18 ~ 30 cm,深绿色,腹背部两侧有气孔线,边缘有细锯齿。三月至四月开花。次年6月果实成熟10 ~ 11,球果长圆锥形,2 ~ 3串。种子卵球形,三棱。
成长习惯:
爱光,避荫。耐寒和耐高温。还耐旱、耐水、耐湿,能忍受短时间的水淹,故名。根系发达,抗风能力强。喜欢深厚肥沃的中性强酸性土壤,碱性土壤有黄化现象。
花园用途:
湿地松生长旺盛,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材质好,产脂量高。我国已成功引种驯化数十年,作为江南园林和自然风景区的重要树种,前景广阔。可作庭园树、丛植、群植,宜种在河堤、水池旁。
育种和栽培:
播种繁殖。种子应从适当类型的优良母株中选择。在日光下暴晒2-3天后,要把翅去掉,把种子洗干净,再稍微暴晒一下,使含水量不高于12%。它们可以在密封的容器中在室温下保存半年以上。如果将种子的含水量降低到9%,在5℃以下的低温下贮藏,发芽能力可保存数年。播种前将种子用福尔马林1.5 ~ 2%溶液浸泡20分钟,然后用清水洗净,用55 ~ 60℃的温水浸泡,自然冷却,一昼夜后取出播种。
湿地松也可以通过扦插育苗。10的6月初或6月中下旬,成活率可达80%以上。
在园内单独种植或成组种植时,3-5年生苗可以用土组种植。但育苗时应移栽1 ~ 3次。
苗期病虫害主要有松苗疫病、大蟋蟀等。殖民后,松毛虫和日本松叶蜂是有害的。马尾松毛虫也吃湿地松的针叶,但更喜欢吃马尾松的叶子,所以受害较少。
泥泞
学名:火炬松。
英文名:lobblolly,Loblolly Pine
科名:松科松科
乔木,高达30米,枝条低垂;树皮橙褐色,深裂;一年生枝黄褐色,有时有白色粉末,无毛;冬芽椭圆形,浅褐色,无树脂,芽鳞分离,有弯尖。一束3针,长15-25厘米,宿存3-4年,坚硬,稍扭曲,蓝绿色,短而尖,叶缘有细锯齿;2个树脂通道,中间;叶鞘持续存在。圆锥花序腋生,无柄,对称,卵圆形圆锥形,长6-10厘米,暗褐色;鳞盾呈压缩的尖顶形,带有尖锐的横脊;鳞片和肚脐延伸成肥大的三角形外部弯曲棘。种子菱形,长6-7毫米,红褐色;种子翅长2.5-2.8厘米,宽4-10毫米。花期4月上旬,球果65438 10月中旬成熟。
原产于英格兰东南部。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均有引种栽培。本种于1930左右引入南京,现已在宜兴等地栽培,生长迅速,可广泛用于苏南丘陵山区造林。
木材质软,纹理粗,可用于船、桥、建筑、坑洞、枕木等。是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富含树脂,是医药、化工、国防工业的原料。用种子育种,但要注意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