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觉一身冷汗,为什么~ ~ ~尤其是老人~ ~ ~

出汗是人体的一种生理现象。人在天气热的时候出汗多,衣服穿多了,喝热汤了,情绪激动了,工作辛苦了,都是正常的。发汗是驱邪的另一种方式。外感病邪在表,需要发汗来缓解表证。

汗是心之液,精气化生,不能溢泄。除了多汗伴发其他疾病外,自汗盗汗的病因病机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肺气虚的人身体虚弱,病后体虚,或长期咳喘,耗肺气,肺苔由表及里。肺气虚者,肌面松弛,表里不一,痰多自汗。

2.健卫不和是由于体内阴阳过盛,或体虚稍受风邪影响,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以致出汗。

3.心血不足,思虑过多,心脾受损,或者血证后血虚营养不良,都会导致心血不足。因为汗为心之液,血液不养心,汗漏过多,引起自汗或盗汗。

4.阴虚火旺,血精亏损,或邪热耗阴而用力过度,导致阴精不足,火内生虚,阴津失调,藏漏不出,导致盗汗或自汗。

5.邪热郁蒸由于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火过旺,或喜辛辣厚味,或体内湿热过盛,导致肝火或湿热过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漏,导致出汗增多。

分类和分型

我们应该着重区分阴阳的虚实。一般来说,汗证多因虚。自汗多属于气虚不固;盗汗多因阴虚内热。而肝火、湿热等邪热郁结引起的则是经验性的。病程长或病变严重者,会出现阴阳虚实夹杂的情况。自汗久则伤阴,盗汗久则伤阳,导致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

临床表现

本节汗证是指以多汗为主要表现,不受其他疾病(如发热)影响的自汗、盗汗。其临床特点为:①自汗表现为白天一直出汗,有利于运动,常伴有气虚不稳症状;盗汗表现为睡眠中出汗,醒后停止,常伴有阴虚内热症状。②无其他疾病的症状和体征。

诊断基础

1.没有外界环境的影响,头部、颈部、胸部、四肢或全身出汗者,白天也会出汗,运动得益于自汗;睡觉出汗很好吃,醒来后出汗就是盗汗。

2.除了自汗和其他疾病引起的盗汗。在其他疾病过程中出现的自汗、盗汗,因疾病不同而有各自的症状和体征,出汗多不在突出位置。

3.查血沉、抗“O”、T3、T4、基础代谢、血糖、胸片、痰涂片排除风湿热、甲亢、糖尿病、肺结核等疾病。

鉴别诊断

自汗盗汗应与汗出、战汗、黄汗相区别。

1.多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如珠,常伴有声低兴味淡,神疲乏力,四肢冰凉,脉弱或细弱,是危重病的征兆,故又称多汗。

2.战汗主要发生在急性发热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寒战、全身出汗、发热、口渴、烦躁不安,是邪与邪斗争的征兆。如果出汗后,发热消退,脉搏安静,呼吸顺畅,则是正气拒邪,好转的标志。

3.黄汗艳黄,染衣色。常伴有口粘苦、口渴、小便不利、苔黄腻、脉滑等症状。

治疗原则

虚证要分证施治,如益气养阴、补血、调和营卫;实证应该是清肝清热、祛湿调和营卫;与现实混在一起的,要按照现实的轻重缓急,给予应有的考虑。此外,由于自汗和盗汗都是由相同的病理变化引起的,如散痰、渗液,我们可以加入麻黄、浮小麦、糯米根、五味子、桃仁、牡蛎等产品,以加强止汗功能。

用药原则

肺卫不稳定

症状:出汗是恶风,特别是出汗少,容易感冒,疲倦乏力,面色苍白,脉细,苔薄白。

治疗:益气固表。

药方:玉屏风散。

本方为益气固表止汗常用方,其中黄芪用于益气固表止汗;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益气固表;少助防风祛邪,助黄芪固表。多汗者,可加浮小麦、糯米根、牡蛎巩固汗。气虚严重者,加党参、黄精,益气强身。阴虚多,舌红,脉细者加麦冬、五味子养阴止汗。

气血不足,体质虚弱,出现多汗、恶风、乏力、面色晦暗、舌淡、脉弱等症状,可用大补黄芪汤代替,补益气血,固表敛汗。此方除玉屏风散外,还含有人参、山茱萸、茯苓、甘草、五味子等。、熟地黄、川芎、肉苁蓉等。,比玉屏风散强多了,所以适合气血亏虚,身体非常虚弱的自汗患者服用。

营地和守卫之间的不和谐

症状:恶风出汗,全身发酸,时冷时热,或身体某一部位出汗,苔薄白,脉缓。

处理方式:调和阵营和守卫。

处方:桂枝汤。

处方中以桂枝温经舒筋,白芍、尹莹同用,一散一收,和魏莹,加生姜、大枣、甘草助其和魏莹。

出汗多者,加龙骨、牡蛎止汗。气虚患者加黄芪益气固表。阳虚者,加附子温阳敛汗。如果是部分或部分出汗,可以用甘麦大枣汤治疗。

营卫不和,表现为乏力、多汗、气虚懒言、舌淡脉弱等气虚症状者,可用黄芪建中汤益气固营。

因血瘀、胸闷不适、舌质紫暗或伴有瘀点、瘀斑、脉弦或涩者,可用血府逐瘀汤理气活血,疏通经络,营卫。

心血不足

症状:自汗或盗汗,心悸失眠,乏力气短,面色苍白,舌淡,脉细。

治疗方法:养心养血。

处方:归脾汤。。

人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龙眼肉养血,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木香、甘草、生姜、大枣调气,从而* * *起到益气补血、养心安神的作用。

如果出汗过多,可加入五味子、牡蛎和小麦来止汗。血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熟地黄,以补精血。

阴虚火旺

症状:夜眠,盗汗,自汗,心烦发热,或午后潮热,面红,口渴,舌红少苔,脉数。

治疗:滋阴降火。

处方:当归黄流汤。

方中用当归、生地黄、熟地黄滋阴养血,加强水主,使阳光;黄连、黄芩、黄柏味苦寒,清热泻火,强阴;黄芪能益气固表。

多汗者,加牡蛎、浮小麦、糯米根,以稳汗。潮热者,加秦艽、柴胡、白薇,以清虚热。

以阴虚为主,但不是很热,潮热,脉数等不显著者,可用麦味地黄丸补肺肾,滋阴清热。

邪热郁蒸

症状:汗蒸多汗,汗液易使衣服发黄,面色红热,易怒,口苦,小便黄,舌苔薄黄,脉数。

治法:清肝,清热,燥湿,和营。

处方:龙胆泻肝汤。

处方中以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清肝清热,泽泻、木通、车前草清湿热,当归、生地滋阴养血,甘草配伍。

郁热重,小便短赤者,加茵陈清解郁热。如果湿热不盛,面红、灼热、口苦等症状不明显,可用四妙丸清热祛湿。处方中黄柏清热,苍术、薏苡仁去湿,牛膝通络。

预后

单纯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较好,治疗后大部分可在短时间内治愈或好转。伴有其他疾病的自汗,尤其是盗汗,往往比较严重,治疗要针对原发病,往往要等到原发病好转恢复后,才能使自汗盗汗减轻或消失。

预防

出汗出时,身体空虚,易感外邪,要避风御寒,防止感冒。出汗后,及时用干毛巾擦干汗水。出汗多的人需要经常更换内衣,注意保持衣服和被褥的干燥清洁。

疗效评估

自汗

邢报道用当归汤治疗妇女更年期烦躁自汗29例,病程65,438±0-3年,辨证属阴虚火旺,经治疗均有效。其中16例症状全部消失,最少服用9剂,最多27剂[河北中医杂志1992 ~ (3): 35]。神马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茱萸、山药,少许五倍子粉敷脐治疗严重自汗(称汗漏)1例1年。(12): 28L于报道新甲韩志汤(生龙骨、生牡蛎、山茱萸、何首乌、大枣、黄芪、金樱子、乌梅)对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心肌炎、心律失常等引起的全身出汗(包括自汗、盗汗)有较好的疗效[中医杂志1988] (2):138]。

活血化瘀法在汗证的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陈治疗1例汗如雨下,一天要换5-6次衣服。他已经病了65,438+00多天了。西医诊断自汗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其他治疗无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取得较好效果【中医杂志1993;(10): 633l辛氏、陆氏分别用血府逐瘀汤治愈了两例拂晓出汗和半月病【四川中医1991;(2):19]。

盗汗

盗汗多由阴虚引起,但也有部分由阳虚引起。如钟所言,对于阴虚内盛,阳气浮于外,津液被迫泄出的盗汗,主要用附子使火归本,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中医杂志1992;(11): 6L周治疗1 43岁男性盗汗,每日2-3次,病了6年。经辨证后用真武汤治疗,止汗4剂,继用原方10剂,随访2年无复发[四川中医198] (12): 27L姜治疗1患者5年夜卧下体出汗,在芪附汤、桂枝牡蛎汤、牡蛎散的基础上,疗效极佳[期刊(6):353]。

止汗处方

于运用仙鹤草治疗汗证经验如下:仙鹤草合白术治疗自汗、仙鹤草合丹参治疗盗汗、仙鹤草合淫羊藿(混适量猪胆汁)治疗头汗、仙鹤草合黄芪治疗偏瘫[中医杂志1992;(9):517]。魏氏等人用过止汗片(何首乌。、五倍子、黄芪等。)去粉,过120目筛,加入药用基质制成含生药1g的片剂,治疗汗证168例(其中自汗48例,盗汗66例,自汗盗汗54例),取得良好效果。无效的10例中,肺结核4例,肿瘤化疗5例,更年期综合征1例。止汗片的用法是:将肚脐洗净晾干,将1片放入肚脐内,用塑料薄膜覆盖,外用纱布,外围用胶带固定,24小时换药1次,疗程为1,8天。对于疗效好的患者,3天左右效果就会明显【中医杂志1991;(6):4l].

因暑热、衣服厚、劳动等疾病而在白天一直出汗者,称为自汗;那些在睡眠中出汗,醒来后停止的,称为盗汗。自汗多为气虚,营卫不和所致;盗汗多因阴虚内热;邪热郁结、蒸引起的属于实证。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滋阴降火,清利湿热是自汗盗汗的主要治法。在辨证的基础上,可以加强涩精涩汗的结晶,以提高疗效。

希望能解决你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