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的汤有哪些?

牛鞭补肾汤

来源:古今医案[1]卷十。

包括福牛鞭、鲜香菇、栗子、当归、人参、花椒、姜片和大葱。

用水烧开,吃肉喝汤。

主治:阳痿、早泄、肾虚腰痛。

2黄金芳方主编

该药物组合物包括附子、茯苓、半夏、木香、牛膝和补骨脂。

方剂来源为《致证方集》卷三所引《黄金方方》。

该方剂主要用于右胁疼痛、咳嗽头痛、咳嗽剧烈、痰少的患者。

3中医食疗补肾编辑

芝麻

甘平具有滋补肝肾、润五脏的作用。比如《本草经》中就有记载:“芝麻气味平和,不冷不热,也是补肝肾的好谷。”尤其是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头发干枯、早年白发、大便干结等肾虚者最适合食用。

紫香玛

紫芝麻5-7克,水煎服,每日1-2剂,阳痿、早泄、遗精30天内治愈,体重2-3个月内治愈。

玉米

也被称为小米和黑麦。它能补肾气。《名医录》、《滇南本草》中说“小米养肾气。”李明时珍也说:“小米也是肾之谷,适合肾病。煮粥能益丹田,补虚。”

性温,味甘,不仅有健脾和胃的作用,还有补肾壮腰的作用。最适合肾虚腰痛的人。如唐代保健学家孙思邈曾说:“生吃,可治腰足。”《李明时珍》也记载:“治肾虚腰足无力,挂栗子于袋,每担食十余粒,食猪肾粥助之,久必壮。”

豇豆

又名米豆、长豆角。性质温和,味甘,能补肾健脾。除了脾虚的人,肾虚的人也要吃。最适合肾虚消渴、遗精、尿浊或尿频、妇女白带者。《本草纲目》曾记载:“豇豆能益气、补肾健胃、生精。”《四川中医志》也说能“滋阴补肾,健脾胃,治肾虚白带、白浊、遗精。”[1]

4相关配方编辑

《三大原因》第7卷

来源《三因》卷七。

由人参1、茯苓1、白术1、黄芪1、附子(制,去皮脐)1、沉香4、木瓜1、羌活1、甘草(炒)组成。1,紫苏3。

加减呕吐,加半夏两片半,生姜七片,加水1杯半,煎服。[1]

温脾补肾功效。

主治:寒疝入腹,上虚下虚,小腹疼痛,反复腹泻,胸膈胀满,不进食。

归档分散在法律中。

用法:每份3元,1杯水,3片姜,1片枣,煎7分,吃前服用。

各派讨论医学谋略六书:气阴两虚,风寒侵经络,筋脉失养,所以虚疝时有发生,你感到疲倦困倦。人参益气,黄芪益气养生,附子养真阳辟邪,白术健脾益气,川芎活血行气,小茴香经行散寒,茯苓清结,甘草舒中气,羌活散寒,紫苏叶散血散寒,沉香降气消疝气,生姜暖胃气消疝气。水煎温服,使阳气充盈,则寒气溶解,滋养筋脉,虚疝自平。

神仙年系列

第一卷引用了简编

来源:《神仙集》第一卷,编。

它由两部分熟地黄和三部分山茱萸组成。

主治肾虚暮吐,暮吐。

用5碗水,煎1碗,加入肉桂3元,煎至7分钟。空腹服用1次,每天1剂。10天就治好了。

如果加减食物后呕吐,去掉肉桂,加麦冬3元,10天痊愈,再服用六味地黄丸2个月。

圣布施总录

第51卷

资料来源:《圣迹通志》卷五十一。

它由两半磁石(棉包)、两半五味子、两半防风(去叉)、两半茯苓(去黑皮)、两半黄芪、两半生姜、两半肉桂(去皮)、两半甘草(焙制)、两半人参、两半当归(切焙)、两半玄参、羊。

主治:肾虚厥脱,面黑耳燥,肚脐腹冷痛,倦怠乏力。

方法是锉,如豆粒大小,分5剂。

用法:每剂取5杯水,煎3杯,去我,温服3次。

5羊肉汤编辑

羊肉,枸杞,辣椒。调理方法:将羊肉洗净,切碎,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煮熟。等肉熟了,放入枸杞继续煮羊肉至熟透,再放入葱、姜、盐、胡椒粉调味。保健功效:补肾壮阳,养血填精。适用于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形体消瘦、肾虚阳痿、慢性肝炎、肝硬化、老年体虚等患者。[2]

6山药饺子编辑

配料:山药、糯米、红糖、胡椒粉。调理方法:将山药磨成粉,放入蒸笼蒸熟,加入红糖和胡椒粉做成肉馅。糯米泡一会儿,磨成糯米粉,然后用山药馅和糯米粉做成汤圆,放在锅里煮。保健功效:健脾补肾。适用于肾精亏虚、脾虚少食的患者。[2]

7双耳汤编辑器

食材:黑木耳、银耳、冰糖调理方法:将黑木耳、银耳用温水浸泡,洗净,一起放入蒸碗中,加入适量的水和冰糖,放入蒸笼中蒸,达到补肾养阴润肺的保健功效。适用于肺肾阴虚引起的口干、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哮喘、高血压、血管硬化、眼底出血等症患者。[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