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城县经济

县域工业企业通过深化改革,明晰产权,盘活资产,同时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大力推进“回归工程”建设,入园企业日益增多,涉及电子基础信息、造纸、冶炼、轻工、粮食加工等多个领域。通城县有工业企业382家,职工22355人,总资产212244万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9家,从业人员8367人,总资产1981万元,规模以下企业313家,从业人员13988人,总资产141.44万元。(2009年数据)

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43985.2万元,同比增长32.69%。重工业生产增速快于轻工业,其中轻工业完成35115万元,同比增长27.8%,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生产总值的19.1%,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完成654.38+075。集体企业完成16291万元,同比增长60.7%,占比8.9%;股份制企业完成140556万元,同比增长29.3%,占比76.4%;其他企业完成9462万元。(2009年数据)

全县工业增加值654.38+0.34028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32亿元,同比增长28%,销售收入2300886元,同比增长1.98%,利税20256万元,同比增长1.73%,资产贡献率达到1.233。资产保值增值率113.72%,资产负债率46.24%,流动资产周转次数达到2.25次,成本费用利润率5.68%,全员劳动生产率199526元/人,产销率达到96.9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66。(2009年数据)全县农业总产值1,958,565,438+0,000元(现价),其中种植业产值77346万元,占农业的39.5%;林业产值691.4万元,畜牧业产值1.5974万元,渔业产值31.77万元。农林牧渔业占农业的60.5%,农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种植制度以三熟制为主,两熟制和三熟制比例为98.69%,耕地复种指数为271.2%,农业科技贡献率为54.4%。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小麦、红薯、麻岭薯和豆类,主要经济作物为茶叶、中药材、蔬菜和莲藕,主要油料作物为油菜、油茶和花生。(2009年数据)

全县山地面积65,438+0,086,5438+0,000亩,其中林地98.4万亩,主要有毛竹林65,438+0.2万亩,木本中药材5万亩,板栗3万亩,水果4万亩,油茶96,5438+0,000亩,油茶56,5438+0.2(2009)

通城县畜牧业以生猪为主,家禽、奶牛、山羊也有所发展。通城县是国家重点商品猪生产基地,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商品猪生产基地建设先进县”、“生猪品种改良先进县”、“生猪调出大县”。全县生猪出栏率超过200%,居全省第一,成为湖北省生猪高产示范县。

全县水面3.6万亩,其中精养鱼池1万亩,水产品3300吨,鱼种900吨,人工孵化鱼苗6543.8+亿尾。主要养殖品种为四大鱼类,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以及鲤鱼、鲫鱼、鱼、龙虾、泥鳅。近年引进的名优品种有:乌鳢、建鲤、高背鲫、罗非鱼、虹鲷、麦鲷、淡水鲳鱼、彭泽鲫、斑点叉尾、南方鲶鱼、鳜鱼,特色养殖品种有:甲鱼、美蛙、蟹、鲢鱼。主要养殖方式有:网箱养鱼、网箱养鱼、鳗鱼养殖、稻田养鱼、稻田养虾、池塘养鱼、水库养鱼、围栏养鱼、家庭养鱼。国有水面养殖由粗放的自然养殖向专业的人工养殖转变。小型水库和大型塘坝通过养殖协会横向联系,采取集约化合伙承包、买断经营权、引进外资人才等方式,实现集约化养殖和高产。(2009年数据)通城县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从业人员25429人,增加值6543.8+2.74亿元,占GDP的40.2%。第三产业发展的特点是:一是地域分布由离散型向聚集型发展;二是三次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从事第三产业的领域继续扩大。

通城县有个体私营经济户6968户,其中个体经营户6693户,私营企业275户。从业人员22638人,其中个体户65438人,私营企业565438人。私营经济户产值达26948万元。

通城县* * *有12个市场,建筑面积82100平方米,投资1.1.1.5亿元。按类别:综合市场1个,建筑面积1.90平方米,投资1万元;农贸市场6个,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投资1.21.05万元;小商品市场1个,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投资2500万元;蔬菜批发市场1个,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投资20万元;水果批发市场1个,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投资1.2万元;服装市场1个,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投资1.2万元;有1个建材市场,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按结构:室内市场5个,吊顶市场7个;按交易形式分,零售市场8个,批发市场4个。(2009年数据)该县通过举办外贸出口培训班,提高了外贸出口人员的专业素质,积极为企业办理自营进出口权和出口退税,帮助企业申报和落实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加强外贸出口服务,促进了该县外贸出口的快速发展。全县有外贸出口企业28家,外贸出口额1532万美元,其中工业外贸出口企业26家,外贸出口额14652万美元,占全县外贸出口总值的99.1%。与此同时,引进外资取得了一些突破。县委、县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他们先后引进外资创办了咸宁新力织造有限公司、新余云母制品有限公司、桐城梅卡电工材料有限公司等外资企业。2009年,该县引进外资67万美元。

“三争”工作成效显著。全县* *储备项目935个,列入国家、省、市项目库项目545个。全年,* * *获得上级投资项目48个,到位补助资金6543.8+0.6.8亿元,获得资金总额居全市第三位。(2009年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