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艾草香包的制作方法
艾草香囊的制作方法如下:
1.在布上画一个所需大小(宽1:长2)的矩形,然后缩小。
2.缝好后将两个红点对折重叠,缝一半,留一半开口翻布。
3.用指尖将布的一角推出预留口,然后完全拉出并调整金字塔形状,整理好转弯。
4.将准备好的艾草从左侧布口装入布袋,塞好的布会更好看。
5.将准备好的绳子对折,打个结。把结藏在艾草包的顶点缝上。
香包,也叫香囊,是中国古代劳动妇女创造的民间刺绣工艺品。它是以男耕女织为标志的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产物,是活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存和再生。
香囊最早叫“臭”。在屈原的《离骚》中,有“沪江粉,碧,秋兰以为可佩”。当时的香料是碧芝和秋兰。到了明朝,还有臭的称呼。中国的传统香囊大多由丝绸制成,并填充有雄黄、熏草、艾蒿和其他香料。据说香囊可以辟邪,所以会在端午节挂起来。
它用彩色丝线在彩色丝绸上绣出各种具有古老、神奇、深刻内涵的图案,并缝制成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绣花小布袋,袋内装有用多种芳香气味浓郁的中草药研制而成的细粉,可供时令喜庆、生活实用和观赏使用。
香包的传承意义:
在一些地方,还有新娘给亲戚朋友送香包的习俗。中国人认为新娘喜气洋洋,亲手做的香囊可以更好的祛邪解毒。所以结婚第一年的端午节,新娘一定要缝制香包,分发给亲朋好友,至少一两百个。当然除了送给亲戚朋友,大部分都是送给孩子穿的,这是出于上一代对下一代的照顾。
至于送给爱人的香味,有着更深的含义,每一针一线都蕴含着无限的温柔。过去,妇女们会为她们的孩子和爱人缝制香囊,在她们外出长途旅行时随身携带。一方面,他们祝他们一路平安;另一方面,他们在提醒他们,他们的家乡有人在门口等着,应该尽快回来。这种温馨的习俗在现代是比较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