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泻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湿泻的病因病机5辨证论治6关于腹泻的参考资料7附件:1治疗湿泻的处方2治疗湿泻的穴位3治疗湿泻的中成药4治疗湿泻的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湿泻1拼音sh和Xiè。

2英文参考湿泻[中医术语审定委员会。中医术语(2010)]

湿泻[湘雅医学词典]

3总结湿泻(湿泻[1])为病证名称[2]。是指脾为湿邪所困,脾失运化的泄泻综合征,常见症状为腹痛、便溏、水肿、体热、脉细或细[1]。见丹溪心法泻。也称为泄流和孔泄流[2]。

4湿泻的病因病机湿伤脾胃引起的腹泻[2]。

5湿热泄泻的辨证论治《辨证论治要诀·大小腑门》:“湿热泄泻,起坐卧于湿处,使湿气伤脾,土不能盛水。梅雨阴天时间长,疾病多。宜除湿汤吞服乌鸡丸,佐以凌薇汤。严重者宜附汤。如果这个人不是很腹泻,他一天会蹲两三次。此脾不燥,常服魏萍散自愈。”

《医灯泻》:“湿泻者,胃脘不痛,泻满水,或周身胀满,体热数脉,故病属阳。初以分解酒为宜,久以柴谭曼玲为主。如果四肢冰冷,脉细数,元气虚弱,则宜用萧中健脾汤,即金匮肾气丸,服用亦宜。”

《金匮要略·腹泻通论》:“湿泻为一泻。其脉细,症为水样,水样肠鸣音,体重,腹部不痛。脾胃有湿,水谷不变,浊不辨。这种病经常发生在雨水长期泛滥,或者运气潮湿的时候。《内经》中说湿会导致腹泻,而《左传》中也说因雨患腹疾的人有病。水寒的呼吸进入客人的肠道,也会使人腹泻。云与太阳胜利后,寒客被焚,据说也是在发泄。”

对于单纯性水样腹泻,可选用五苓散、泊金丸,发热者可选用沈炼丸。

6.腹泻(腹泻[1][3])为病名[4]。见《三因一病综合征》卷XI。简称谢(黄帝内经)或谢[4],也称(汉唐)[5]。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出现水样腹泻[5]。前贤以大便稀为泻,大便稀者以水为泻[5]。腹泻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多见[5]。

一般来说,针灸治疗腹泻的疗效急性好治,慢性难治,但都有较好的疗效[6]。如果腹泻频繁出现严重脱水或恶性病变引起的腹泻,应采取综合治疗[6]。

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障碍、结肠过敏等消化系统疾病引起的腹泻。在现代医学中,大多属于腹泻的范畴[7]。

详见腹泻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