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刚——帮助患者摆脱痛苦是中医的终极目标。

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氏中医”传承人高小刚从事中医临床工作近40年,师从名老中医毛美荣教授、国医大师教授。曾任北京中医药研究院老年医学课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会员,撰写中医书籍30余部,患者遍布世界各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高小刚尤其擅长急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糜烂、胃溃疡、胃息肉、幽门梗阻、肠息肉、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一系列难治性胃肠疾病的诊治。提出“温阳理气”治胃思想,在内科杂病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

治疗必须以此为基础?医生是善良的,伟大的医生是真诚和宽容的。

从医40多年,来找高小刚主任看病的病人,要么身患疾病,要么濒临绝望。不管是亲是远,他都一视同仁,病人康复了,就是对他最好的安慰。

高医生曾经救治过一个消化道大出血的老人。患者患有急性消化道出血和亚急性肝衰竭,希望中医治疗能带来转机。由于病人常年患胃病,看起来像个干瘦的老人。高小刚详细了解到,疾病很难在背后显现。患者久病不愈,用药不当导致肝损伤,再开中药,就算平和稳定,也有雪上加霜的风险!但是,看着家人阴沉的脸和急切的眼神,他又不忍拒绝,想着要帮病人争取一次机会。经过充分沟通,他反复考虑,开了7剂中药给患者服用。随后的几个月,在高小刚高超的医术和稳健的中医治疗下,这位年过八旬的老人转危为安,面色逐渐恢复,面色红润,精神矍铄。

作为一名医生,他总是把病人的痛苦放在第一位。他以高尚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让无数身患慢性病的患者解除了痛苦,获得了新生。他的方子会考虑到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经济条件,不会盲目使用珍贵的药材,所以总是有很多人不远千里,千里迢迢来看高医生。就连一线城市的病人也来这里看病,他都热情接待,精心诊治,尤其是对贫困山区的病人,他更是尽心尽力帮助,经常提前给他们垫付药费。难怪有患者说“找到高医生,心里就有底了!”

没有永恒美德的人不可能成为医生。

武汉人高小刚与中医结缘,指导者是他的姑姑和姑父。我姑姑是当地有名的中医,开了一家诊所。高小刚从小学开始,课余时间会去姑姑的诊所帮忙抄药方。有时候复印半卡的时候,他阿姨的医书会掉在他头上。高小刚不敢怠慢。他拿着一本中医书学习,背诵着中草药的名字,对中医的痴迷已经若隐若现。

一天晚上,外面下着倾盆大雨,电闪雷鸣间传来猛烈的敲门声。高小刚开门,两个壮汉来看病,满脸大汗,表情痛苦。经检查,患者急性肠炎。如果不及时治疗,一旦发生肠穿孔,将会危及生命。高小刚匆忙抓了一把草药,熬汤让病人喝了。起初,还在痛苦中打滚的病人慢慢平静下来。一夜之后,病人又充满了活力。

经过几次类似的检查,高小刚的名声逐渐稳定,身边的病人也越来越多。现在回想那些青葱岁月,高博士不无感慨。那时候普通人收入不高,生什么病都要攒钱。他们要求立竿见影,不能慢慢治,否则没有说服力。为此,高小刚安下心来,潜心研究中医。他一天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看医书,治病,对中药的运用也慢慢得心应手。

停不下来的马达

高小刚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深化“脾胃同治”理论,提出“温阳和胃”理论;在胃肠杂病病因研究中,深化了对湿邪的认识,不仅提出了湿邪的九大特点,而且形成了系统的胃病诊断、辨证、诊疗框架方案,独创了“高秘方”、“还胃丸”等疗效确切的方剂。

“他每天只想着病人。他回家就只是看书,找疑难病症的资料。”高医生的家人说,吃饭的时候经常被病人的电话打断,要吃好几次才能吃完一顿饭。为了看病人,我不能停车。每天晚上不是看书就是加班给病人开药。

高小刚说,不管他是一代名医,还是走在大山里的赤脚医生,他真正关心的只有一件事:“药能不能摆脱疾病,能不能帮助病人摆脱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