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锈病的成因是什么,如何有效预防?

锈病是小麦的常见病害之一。今年全国各大麦区爆发锈病,是近十年来最严重的一次,需要特别关注。

根据国家农技中心在2020年全国网商会上发布的小麦病虫害发生趋势数据,江汉、江淮、黄淮南部、西南麦区375个县(市、区)已出现小麦条锈病,面积11个省(市),同比增长3.2倍。

作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小麦的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和水稻,主要集中在东北平原的冬小麦产区和华北平原的春小麦产区。锈病主要危害冬小麦产区。

小麦锈病

小麦条锈病俗称“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初期对小麦影响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导致小麦减产,甚至颗粒无收。

小麦锈病可分为条锈病、叶锈病和茎锈病。条锈病主要危害小麦;叶锈病一般只感染小麦;有茎锈病的小麦品种不仅侵染小麦,还侵染大麦和一些禾本科杂草。“条纹锈成排,叶子锈乱,茎秆锈成大红斑。”这句话生动地区分了三种锈。目前我国小麦条锈病最为普遍和严重,接下来重点介绍条锈病。

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传播方式

小麦条锈病主要是由病毒孢子(主要是夏孢子)侵染扩散引起的。当病毒(夏孢子)落在小麦叶片上,在适宜的温度(条锈病1.4-L7℃)和水分条件下,夏孢子开始产生菌丝,吸收叶片养分,萌发繁殖,最后形成夏孢子堆,也就是我们看到的黄斑,从而危害小麦幼苗。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典型的远距离空气传播疾病。这些夏孢子可以随风扩散,甚至被强气流带到海拔1599m ~ 4300m的地方,吹到几百公里以外的地方也不会失去活性进行再感染。

小麦条锈病主要危害春夏两季的冬小麦。病菌危害麦苗后,在西北和西南高海拔地区随气流度过夏季。秋季播种冬小麦后,又随气流来到广大小麦产区,附着在冬小麦苗上,第二年再次危害麦苗。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持久性的有害病害。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的时间越长,越严重。

当许多夏孢子堆覆盖在叶片或叶鞘上时,叶片上的叶绿素就会被破坏,光合作用就会受到影响。小麦如果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长就会受到影响。

病毒繁殖需要从小麦细胞中吸收养分,这会破坏小麦植物细胞,抑制植物生长。

小麦植株体内的水分和养分消耗快,长到灌浆期,灌浆受阻,一方面会影响小麦的品质,另一方面光合作用的降低会导致千粒重下降,产量降低。

小麦锈病传播速度快,一旦发生,将减产10%左右,可能达到一半以上。

防治方法

物理预防和控制:

1,最基本的防治方法是因地制宜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减少病害的发生;

2.对去年发生锈病的麦田,收获后要及时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减少越冬菌源;

3、合理灌溉,雨后注意沟渠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农药控制:

药物防治主要选用三唑酮、烯唑醇、丙环唑、戊唑醇、己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或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等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1.拌种:对常年秋苗病害严重的地块,应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或2%戊唑醇拌种,种子质量0.1% ~ 0.15%。

2.喷洒:对已发病的地块,发病初期可使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之后视病情严重程度,喷雾最高浓度为上述剂量的2-4倍。

结论:小麦锈病是一种危害较大的病害,但发病周期较长。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有效减少疾病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