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的痰是从哪里来的?中医所说的五痰如何区分?怎么调整?

说到“痰”,很多人都觉得很恶心,能吐出来的痰像鞋子一样被抛弃,吐不出来的痰卡在喉咙里,很难受。通过痰,很多人可以发现自己的健康异常。比如,当你开始感到喉咙发痒,但这只是干咳时,人们可能会认为这只是风和感冒。

但当开始咳痰时,可能说明寒证加重,需要尽早开始治疗感冒或咽喉问题。时间长了,痰越来越多,逐渐变浓。有人认为这是病情加重,也有人认为这是身体排毒。我纠结于此。我们来看看中医是怎么说的。

01人体内的痰是从哪里来的?

在西医看来,痰液是呼吸道的分泌物。在健康人的身体里,痰并不会让人感到不舒服。但是,当人体受到病原微生物的侵袭,或者发生炎症,产生炎症细胞时,就会刺激呼吸道开始分泌大量液体,这些液体会携带这些异物、微生物、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粘膜上皮细胞,一起排出体外。

但在中医看来,痰是一种继发性表现,是人体内水、湿代谢紊乱后产生的。人体内的痰也可分为“有形痰”和“无形痰”。今天主要说的是有形的痰。

中医把痰分为五型,如何辨证,如何调理?不妨继续读下去

寒痰:色白质薄

当人体受到外感寒邪的刺激,被称为痰病时,就可能导致人体内寒气入侵与阳虚相结合,最终产生寒痰。说阳虚寒湿脾肾阳虚的人是很常见的。

症状特征

痰液白色,质地清稀,舌象表现为舌苔白润,脉沉。患者可出现四肢冰冷、面色黑冷、大便稀溏、呕吐反酸,易感到关节冷痛、膝盖酸痛。

调理方法

既然是寒邪入侵,就要温经散寒化痰。生姜、茯苓、甘草可用于制作灵肝五味江新汤。能祛痰止咳,对寒痰咳嗽有很好的疗效。

热痰:痰黄稠,吐之不畅。

热痰多为热灼后产生,津液在人体内流失。比如平时喜欢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的人,也可能会燃烧津液,产生热痰。

症状特征

咳嗽时有粗喘声,总觉得口干唇燥,痰热扰心。而且因为津液的消耗,容易扰乱心神,感到心悸、烦躁、失眠、多梦。

调理方法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清热化痰常用的食材有雪梨、马蹄、枇杷,都有清热化痰的功效。甘草、瓜蒌、黄芩、枳实等。可入药,也可改善热痰。

湿痰:白痰过多或咳出彩色黄易。

可以说很多人都有痰湿的问题,人体中气不足,水湿运行不畅,导致痰湿证。而且人的饮食不当,饮食不节制,都有可能导致脾胃受损,湿气就会聚成痰。

症状特征

痰是白色的,而且很大很粘。或者出现黄痰,但是很容易咳出来。而且患者可能会觉得头很重,像被包裹一样,恶心呕吐,胸闷腹胀。

调理方法

祛湿化痰健脾。外感湿邪、脾湿更容易加重人体痰湿,导致咽喉有痰。这个时候不仅要除痰,更重要的是要除湿。中医常用方剂为“二陈汤”。陈皮与半夏、茯苓、枳壳、牛膝、猪苓等药材熬制,治疗痰湿、祛痰、止咳。

干痰:痰少咳嗽多,痰白,难咳出。

这种痰在秋冬季节比较多。多受秋燥影响,入肺,导致肺肾阴亏,燥痰。

症状特征

喉咙干,咳嗽,鼻子干,心烦,容易口渴。受燥邪影响,人的皮毛也容易干燥,咳嗽急促,痰少或无痰。如果有痰,多为白色或像米饭一样粘稠,不易咳出。

调理方法

润燥化痰,养阴生津。如果要改善燥痰,还是要养津液,从而缓解阴虚燥燥的问题。这时候可以用冬瓜和瓜蒌,既能调理燥痰,又能清热止咳。平时可以用冬瓜煲汤,对于燥痰很有效。

风痰:咳嗽通常会在喉咙里产生痰。

外感风邪生痰。或者人因内伤、热郁而得风痰。

典型的症状是头晕、头痛、咳痰过多、喉咙里有痰。观察舌象可以发现舌苔是滞的,脉象是滑的。这些人中的大多数都有肥胖问题。

调理方法

祛风化痰。这里推荐一个方子,半夏白术天麻汤。这样既能平肝熄风,又能帮助人化痰止咳。坚持煎服此方对风痰有很好的疗效。有些患者还可以额外加一些健脾的方子,疗效更好。

如果不注意保养身体,体内痰湿会更重。受不同病原体的影响,也会产生不同的“痰”。只有分清症状,才能对症下药。对比看看是什么原因导致痰多不适,以便及时调整身体,缓解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