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细菌失调吃什么药?

健康人的胃肠道中生活着多种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按一定比例组合,细菌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形成质和量的生态平衡。一旦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表现为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抑制了敏感的肠道细菌,不受抑制的细菌趁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其正常的生理组合被破坏,产生病理组合,从而引起临床症状,称为肠道菌群转化。这种疾病的发病率约为2% ~ 3%。

第一,西医

药物疗法:

1,饮食调整:发酵性腹泻应限制碳水化合物;对于感染性腹泻,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要加强肠黏膜的局部防御屏障功能,防止细菌移位,应增加纤维性食物。

2.抗生素:立即停用原抗生素。根据菌群分析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抑制过度繁殖的细菌,从而间接支持肠道繁殖不足的细菌。另外,可以用广谱抗菌药物破坏大部分肠道细菌,然后注射正常肠道菌群的菌液,使其恢复。

3.活菌制剂:目前常用的活菌制剂有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乳酸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粪链球菌、大肠杆菌、粪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其中乳杆菌分叉制剂疗效最好。枯草芽孢杆菌制剂的疗效也不错,其治疗机制可能是该菌为好氧性,能吸收氧和氧,降低肠腔氧化还原电位,支持厌氧菌(拟杆菌、乳杆菌)生长,从而间接支持正常菌群。还可用于治疗葡萄球菌引起的伪膜性肠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乳杆菌属。制成的乳酸乳球菌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适用于正常肠道菌群繁殖不足的耐药菌株做制剂,也是调节肠道菌群失调的有效方法。目前最新的生物制品丽珠常乐(回春生胶囊)是双歧杆菌制剂。药物研究表明,该制剂具有屏障、内霉素控制、营养、抗肿瘤、免疫增强和抗衰老的作用。

4、菌群促进剂:口服菌群促进剂也可以达到支持正常菌群的目的。如果用乳糖来支持肠杆菌,用叶酸来支持肠球菌,儿童经常用双歧杆菌因子来促进双歧杆菌的生长。半乳糖苷酸被细菌分解形成乳酸或乙酸,降低pH值,抑制其他细菌,支持乳酸菌生长。

5.耐药肠球菌制备:日本木黑等通过增菌传代培养获得对链霉素、红霉素、四联体、氨苄青霉素耐药的链球菌Bio-4R菌株。动物和人体实验表明,该菌株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因此可以防止其他菌群的异常繁殖,克服菌群失调,改善粪便异常,疗效比以往单独抗生素治疗更快,并能防止粪链球菌Bio-4r菌株的耐药因子转移到大肠杆菌K-12菌株。

第二,中医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泄泻之源,皆因脾胃”。急性腹泻多为偏泻,责任在脾胃;慢性腹泻多为虚,影响脾肾。前者应清热燥湿,后者应健脾补肾。中药中的退热解毒药对体液免疫有作用,如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可促进抗体产生,鱼腥草可增加备解素浓度,备解素、C3、Mg++组成的制剂体系可在一定程度上杀灭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绿脓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是机体产生抗体前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防御功能。在中医辨证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时,应考虑上述药物的作用。在清热祛湿、益气健脾、和胃渗湿、温肾健脾的方法上,效果比较理想。

1,辨证施治:

1.感受寒冷和潮湿

证候:起病急,腹痛,肠鸣,大便稀,口不渴,或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四肢酸痛,舌苔白,脉细。

治法:解表散寒,芳香化浊。

方药:藿香正气散《和济举方》加减。藿香10g、紫苏10g、白芷10g、侧柏叶6g、大腹皮10g、半夏6g、陈皮10g、茯苓10g、白术10g、甘草6g。表邪重者可加荆芥、防风;胸闷、苔白腻者应加白术、泽泻。

2.湿热下压

证候:腹痛腹泻,腹泻急,大便黄褐臭,肛门灼热,口干心烦,小便短赤,或发热恶风,舌红苔黄腻,脉滑。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葛根琴加减《伤寒论》。葛根15g,黄连9g,黄芩9g,甘草6g。可加入金银花、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以缓解表里症状,散湿热,止泻。湿重者可加藿香、佩兰、厚朴。热证者可加连翘、栀子、马齿苋。

3.脾胃虚弱

症状:大便溏薄,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恶心,厌食,食后欲排便,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疗:益气健脾。

处方:沈凌白术散“和济举方”加减。党参12g、白术12g、茯苓12g、山药12g、扁豆15g、莲子肉10g、陈皮10g、砂仁6g、薏苡仁10g。若脾虚晦暗,食滞停滞,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山楂、厚朴;若长期气虚泄泻抑郁,可用补中益气汤益气升举止泻。

4.脾胃虚弱

症状:腹痛隐隐,温压,稀泻,甚至消化不良,手足无温,口干口渴,舌苔白,脉缓。

治法:温中健脾。

方药:理中汤《伤寒论》。党参12g,白术12g,干姜10g,甘草6g。可与木香、砂仁、砂仁同用,温中健脾,理气和胃。若中阳不足,致肠滑而不能自行收敛,宜温阳固涩,用理中汤加附子,选用田鹤子、罂粟壳、赤石脂;在徐若,长时间的感冒腹泻与热混在一起,或者吃了湿而积热的人会出现寒热混证,用李连汤治疗。

5.脾肾阳虚

症状:黎明前脐腹隐痛,肠鸣腹泻,腹泻后稍有安全感,腹部畏寒,四肢发冷,腰膝酸软,舌苔白,脉沉弱。

治疗:温肾。

处方:修改了丸的辨证论治规范和附子理中丸的颜氏小儿方。附子10g、补骨脂12g、吴茱萸12g、肉豆蔻12g、五味子15g、党参10g、白术12g、干姜10g、甘草6g。如有腹胀,加木香;老年人慢性腹泻可用申思九合养脏汤加减。

2.其他疗法

1.单方:大蒜100g,捣碎,加生理盐水100 ml,保留灌肠,每日3-4次。二花10克、栀子10克、地榆10克、蒲公英10克、防风10克、黄连1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加水煎煮。

2.针灸:运用针灸治疗腹泻,在取穴、用针、留针时间上必须严谨。脾胃虚寒者选用舒天、大肠俞、中脘、气海(均灸)。湿热迫者,除腹腔、合谷、内庭(均以下法)。脾虚湿盛:取脾俞、水(均灸)、阴陵泉、公孙(均泻)。脾肾阳虚:取命门、关元、百会(均灸)、肾俞、潜脾(均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