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腹胀?原来病在肝脾!中医疏肝健脾,帮你摆脱病根。
常见的消化不良是指饭后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或灼热感、上腹部饱胀感和早饱感的一组症状,可伴有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消化不良多为功能性消化不良,但知晓率不高。很多人都吃过它的苦,却不自知。
其实患了之后,身体会有明显的表现。因为功能性消化不良分为两种:餐后不适综合征和上腹痛综合征。餐后不适综合征可表现为上腹胀或餐后恶心,或嗳气。通常吃完后,你会很早就有饱腹感。刚吃两口就会有饱腹感,食欲会明显降低,但容易饿。吃完容易饱,吃两口多一点就会慌。
胃脘痛综合征的主要表现是饭后频繁打嗝,上腹部感觉很胀,一周至少1次;间歇性疼痛和疼痛不反映;排便或排气后疼痛没有缓解。具体表现就是吃饱饭后有强烈的恶心感,腹痛,特别难受,还会呕吐。
中医认为这是脾胃虚弱所致,如“证治补?”《浮肿人》说:“脾胃虚寒,浊气挟痰,运不进则患。”胃虚不能接受水谷,脾虚不能化为精微,滞于胃中,上至呕吐。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平衡被打破,长期停滞会诱发许多疾病,如:
(1)表现出便秘症状,毒素堆积加速人体衰老。
出现便秘,导致毒素堆积,形成恶性循环。并且有害物质和毒素再次被吸收到血液中,导致皮肤粗糙、暗沉、肤色暗沉、色素沉着等问题。
(2)体内杂质难以排出体外,引起胃瘫,胃萎缩!
长期缺乏动力导致消化不良,胃肠道内堆积过多杂质的患者难以排泄,长期无法吸收营养。严重时会导致胃瘫、腹痛、胃萎缩等疾病。
(3)营养不良导致体重下降,进而导致病态体质。
长期消化不良会导致营养不良。此时身体无法吸收更多的有效物质,体重自然会下降。病理性的体重异常也会诱发更多的身体疾病。
(4)胃肠负荷过重,引起口酸口臭。
消化不良导致肠胃超负荷,没有办法正常吸收代谢,导致食物滞留肠道,产生排便和垃圾导致口臭的困扰。
(5)诱发心理应激、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
大约一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精神障碍。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精神压力程度越大,消化不良症状越明显。
可见,功能性消化不良虽然不致命,但明显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健康。
从西医治疗的角度来看,功能性消化不良常采用胃肠动力药、制酸剂、胃黏膜保护药、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抗抑郁药等治疗方法,且部分药物易产生副作用,常见复发。
中医治疗消化不良以辨证论治为主,个体化治疗与综合治疗相结合,标本兼治。中医认为脾是焦的中心,是后天之本,与胃同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饮食不洁、饱餐或过度饥饿、吃辛辣食物、肥腻甜味等。,可损伤脾胃,使饮食停滞,阻滞中焦,阻滞气机,导致脾失健运,胃失健降。因此,当脾升胃降时,胃肠之气就能得到顺畅的调节和畅通的运化。
结合现代医学研究还可发现,56%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胃排空迟缓,主要表现为胃窦动力降低和压力振幅、频率降低,两者常并存。这与脾虚导致脾虚胃不和而跌倒的理论非常吻合。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范畴,病位主要在脾胃,与肝关系密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功能的强大依赖于肝的排泄,脾的虚弱是疾病的基础,肝气郁结是疾病的条件,而胃的失和衰则是疾病的条件。
如果肝郁气滞,气机失调,肝气犯胃,肝木跨脾土,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气机失调,腹胀不适,嗳气,厌食,恶心等症状。
其中,脾胃虚弱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起源,肝衰竭和气机失调是其诱因和共同的病理变化。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必须标本兼治,治标才能快速改善症状,治本才能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消除病根。应从根源上治疗,以脾虚气滞论,以理气健脾立法。要把握气的升降,注重肝的疏泄,脾的升降,胃的下降,以疏肝健脾,理气和胃为基本治法。
例如,林女士,一位40岁的患者,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反复出现胃腔恶心。发作时伴有反酸、烧心等症状,进食生冷、刺激性食物后加重。用西药治疗了很多天,效果不好。观察到以下症状:上腹部胀满不适,烧心,反酸,消瘦,四肢沉重,面色萎黄,精神差,食欲下降,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边缘有齿痕,脉弱而缓。诊断为脾虚湿盛。治法:健脾祛湿,和胃降浊。
处方:太子参、茯苓、炒白术、炒扁豆、陈皮、炙甘草、山药、砂仁、薏苡仁、桔梗、炒麦芽、鸡内金、香附、百合、乌贼骨。告诉患者调整情绪,忌食辛辣生冷之品,饮食清淡。早晚分7剂服用。经1周随访,服用3剂后上述症状明显缓解,服用7剂后大部分症状缓解。上述处方后按14剂量服用。随访半年,症状未复发。
中医调理功能性消化不良,强调辨证论治,因人而异。一方面根据患者的病因病机来诊断患者的类型,并根据不同的辨证结果来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另一方面,即使是病因病机完全相同的消化不良患者,中医也会根据个人体质和症状,选择不同的方剂和剂量,根据个人的症状对症下药,从而健脾益气,扶正祛邪,祛除各种症状。
希望以上相关内容表达能让更多的朋友受益,需要辩证指导的朋友也可以点击我的头像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