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科研中的中医药研究

重点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临床和药材生产相结合,在中药资源调查、开发和保护、中药炮制和制剂研究、中药药理和药物化学研究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据统计,经过鉴定并有学名的中药有5000多种。在此基础上,他先后编纂出版了《中医年鉴》、《全国中草药汇编》、《中医大辞典》。通过本草考证、分类学研究、化学和组织学鉴定,基本理清了800余种常用中药的动植物资源,理清了900余个混乱品种,积累了500余种药材的组织结构特征,初步理清了来源,保证了临床用药的准确性。

在中药材人工栽培和饲养研究方面,已成功人工栽培野生植物药材150余种。通过饲养药用动物的研究,认识到人工饲养鹿和麝香是为了获得鹿茸和麝香。过去进口了60种南药,现在已经成功引进了20种。

全国全面系统地梳理了500多种常用中药的不同炮制工艺和目前各地的炮制经验。通过对传统炮制工艺的改进,提出了"真空加热软化"、"少泡多闷"、"热压"、"冷压渗透"、"减压冷浸"、"酶处理"等方法,减少了有效成分的损失,提高了饮片质量。通过对中药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变化的深入研究,初步阐明了炮制后的制药和增强疗效的机理,也为改进中药炮制工艺和建立中药饮片质量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

在新剂型研究方面,除丸剂、散剂、膏剂、丸剂、酒、露、茶等制剂外,新开发了胶囊剂、口服安瓿剂、袋泡剂、气雾剂、乳剂、注射剂、口服液、膜剂、滴丸剂、栓剂等40余种剂型。

在中药药理化学研究中,研究了150多种常用中药,从中分离出500多种活性单体,发现了一批活性较强的新结构成分,如青蒿素、棉酚、杂酚油、靛玉红、丹参酮、联苯双酯等。其中,从黄花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是抗疟药史上继喹啉类药物之后的重大突破,对喹啉类疟疾和脑型疟疾的治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按照国际标准研究的青蒿素栓剂、注射用青蒿琥酯、蒿甲醚注射液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与氯喹无交叉耐药性、使用方便等特点。作为新药,已分别通过1986和1987国家新药审批,临床研究达到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抗疟药新药临床研究技术要求。

1956以来,围绕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临床需要,广泛开展中药复方药效学实验研究,涉及方剂650余首。运用同位素、电子显微镜、生物化学、免疫学、细胞培养等技术,从整体、器官、组织乃至细胞、亚细胞、分子水平探讨和阐述了生脉散等验方的作用原理。通过对补中益气汤、正柴胡汤等方剂的拆方配伍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药物之间的“七情”和“动员”功能,初步揭示了方剂组成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复方的研究促进了中成药生产的发展,目前有4000多种中成药定期供应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