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的马岱是谁?马岱为什么要杀魏延?他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马岱是马超的弟弟,也就是同门的弟弟。东晋历史学家孙胜在《蜀史谱》中说,马岱的父亲叫马懿,马懿是马超父亲马腾的弟弟。如果说马毅和马腾是兄弟,那么马岱就是马超的表哥。在《书史谱》中,说马岱有个弟弟叫马康,马懿在东汉时担任北方武官,后来把他带在身边。

马腾的家族是东汉伏羲将军马援的后裔。马岱自然世代居住在西凉一带,但马腾那一代来了,他家就衰落了。马腾因凉州动乱而参军,后因功被封。之后,马腾竟然以东汉官员的身份加入凉州叛军,成为了一名军阀。

马超的父亲马腾自从被曹操骗去担任朝廷大帅后,就一直跟随马超。曹操进攻张鲁时进入关中。马超与韩遂、关中十大军阀联手对抗曹操,马岱也与马超并肩作战,但被曹曹勇离贾许的越轨所败。一年后,马超和马岱卷土重来,再次进攻曹骏占领的城市。曹操大怒,杀了马超的父亲马腾,全家二百人。

马超、马岱又被曹军打败,逃到汉中,投靠张鲁。马超也向张鲁借兵反攻关中,但还是没有成功。后来马超和马岱被张鲁的手下陷害,张鲁实在没什么野心,而刘备则极力邀请马超入伙,于是马超带着马岱投靠了刘备,刘备暗中给马超和马出了军,马超率领这支军队来到成都参与围攻刘。

之后,马超、马岱成为刘备的部将,随刘备参加汉中之战。公元222年,47岁的马超病重,临死前给刘备写信。主要内容是让刘备照顾他唯一的部下弟弟马岱,一个不在乎父母宗族的人。马超能够在死前请求刘备照顾马岱,可见马超对马岱的感情之深。

马超死后,马岱继续为蜀汉效力,多次跟随诸葛亮北伐。诸葛亮死后,马岱还杀了魏延,魏延是蜀军中最高的军事职务。马超为什么要杀魏延?他是怎么杀死魏延的?

诸葛亮死后,杨仪奉命率领大军班师回成都。姜维、费祎、王平、魏延等将领只好听从杨毅的命令,让魏延断后,但魏延不愿意听从诸葛亮的命令,他也不想退兵。于是魏延领兵提前撤退,烧了栈道,使得杨仪的军队无法从栈道撤退。杨易率领大军走其他道路撤退。

魏延提前走出秦岭,在路口设下埋伏。杨仪的军队到了,魏延率军攻打杨仪,杨仪派王平迎战。王平不忍对魏延下手,因为他们都是自己人。王平劝说魏延的士兵,他们明白魏延的做法不对,于是一哄而散。就这样,魏延仅有的几个亲戚和几个亲信跟着,无力对抗杨仪,于是魏延逃走了。

杨仪派马岱去杀魏延。马岱率军追到魏延,直接杀了魏延,把魏延的首级献给了杨仪。据《三国演义》记载,诸葛亮临死前整理了自己的袖子。这些都是虚构的。真实情况是魏延主动攻击杨仪,杨仪随后发表个人恩怨,派马岱去杀魏延,一代猛将魏延就这样被杀了。

马岱言听计从,并不是真的想杀魏延,而是杨毅对魏延有仇。在魏延战败的情况下,杨仪主动杀了魏延,灭了魏延的三族。杨易这样做有点过分了。魏延没有谋反,但是他不服从诸葛亮的命令,公然违抗,而马岱服从杨仪的命令,所以马岱没有错。

这件事之后,杨毅因为自身原因,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刘禅重用了诸葛亮推荐的蒋琬、费祎,马岱也因功被封为平北将军。后诸葛亮时代,蜀汉人才不多。当时王平提供将军韩安和汉中太守,镇守汉中,而马岱的平北将军多用于北伐。

诸葛亮死后,马岱在史书上只记载了一次,那就是第二年(公元235年),马岱率军北伐,被魏击退。这应该是一场规模很小的战斗,因为当时的主要将领王平、姜维等都没有参加。此时平北将军马岱已经成为一军之长,可以独自北伐了。此后再无马岱山的记载。

史书并没有记载马岱最后的结局,但根据当时的情况,诸葛亮死后很长一段时间蜀汉都没有大规模的北伐。蒋琬主政期间,有意北上,但准备不成熟,这个计划不被看好,后来被终止。直到诸葛亮死后十年,曹魏大将曹爽才有大规模进攻蜀汉的军事行动,但在一战中被王平击败

所以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既然没有大规模的战争,马岱不太可能死在战场上。一般情况下,他都是自然死亡,或者病死,马岱之后就没什么故事了。

从年龄上来说,马超死于公元222年,享年47岁,马岱是马超的弟弟,所以比马超小,但小不了多少。也就是说,公元222年马岱差不多40多岁,公元234年诸葛亮死时马岱50多岁。即使马岱活到60多岁,也会在公元244年左右死去。

如前所述,马岱的父亲带着弟弟和宗族一路向西来到里海附近。马岱当然没有跟着他,因为马岱的父亲马懿在朝鲜担任北军统帅。这个位置应该是在189年汉灵帝去世前后,因为这个时候,东汉朝廷还在,189年以后,东汉朝廷先后被董卓、王允、李珏、李珏占据。也就是说,马懿在190年之后,曹操在196年称帝之前,离开凉州前往里海,此时正是凉州、长安、洛阳三地大乱之时。

马岱记载了他在211到235年间在凉州或益州的事迹,所以马岱不可能和他的父兄一起去了里海。在公元4世纪亚美尼亚人撰写的一部名为《亚美尼亚人的历史》的历史记载中,记载了亚美尼亚的马米康延家族的祖先来自中国,有人推测马黛氏家族就是马米康延家族的祖先。

因为马岱的家世,父亲马懿和弟弟马康来到里海附近。亚美尼亚离里海很近,虽然高度重合,但这毕竟只是推测,没有准确的历史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