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初三是什么节日?
农历三月初三是什么节日?古代叫上思节。根据传说,三月三日是黄帝的生日。中国自古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日,我出生在轩辕。
农历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歌会,又称“三月三歌会”或“三月歌会”。侗族人民在三月三日以上举行烟火、斗牛、斗马、唱二人转、踩堂鼓等活动,又称“烟火节”;3月3日,布依族杀猪祭祀社神、山神,吃糯米饭。瑶族把3月3日作为“干巴节”,这是一个集体渔猎的节日。畲族以三月三日为谷米的生日,家家户户都吃黑米。黎族人称3月3日为“福年福”,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流的日子,称为“情话日”。土家族三月初三,是情人节。土家族兄弟姐妹聚会,以民歌为媒,踩脚订婚。其他民族,如水族、苗族、仫佬族、毛南族,在三月三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古称上巳节,是纪念黄帝的节日。根据传说,三月三日是黄帝的生日。中国自古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日,我出生在轩辕。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日,为后世所沿袭,从而成为汉族人在水边饮酒、郊外春游的节日。让我给你介绍一下农历三月初三的习俗。
农历三月初三是什么节日?
三月三,荠菜煮鸡蛋
农历三月初三,中国人有吃地方菜、煮鸡蛋的习俗。荠菜荠菜又称地菜、野菜,是一种生长在田间角落的野菜。虽然是野菜,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民间谚语说:“三月三,荠菜是灵丹妙药。”“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是吃荠菜的季节。春天吃荠菜也是中国人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诗经》有“甜如水”的咏;辛弃疾也有“桃李满城愁风雨,春在溪头”的诗句。
清代叶《汉口支竹词》说:“三三令重于厨,味为新。米饭菜和鸡蛋都做好了,很饱,很香。”这个词中的米饭菜指的是荠菜,荠菜不仅营养丰富,还能治疗多种疾病。它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也是一剂灵丹妙药。“荠菜,别名荠菜、护草、鸡心菜,其根、花、种子均可入药。在中药中,荠菜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被誉为“蔬菜中的甘草”。
中医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湿、止血、明目的功效。荠菜的吃法很多,可以拌、炒、炖,也可以做馅或煲汤。个个色泽诱人,味道鲜美,是一种药食同源的美味蔬菜。荠菜煮鸡蛋是湖南最常见的吃法。三月初三,荠菜会有长长的茎和花,女人们会摘下来插在头发里。
因为荠菜的谐音是“聚敛财富”,所以据民间传说,三月三日,祭祖之时,人们会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富,将新鲜的荠菜洗净,扎成小捆,加鸡蛋、红枣、气球、二三片生姜煮一大锅,全家人吃一碗,吃个痛快。据说可以除风湿,可以清火,腰腿不痛,还可以预防春疫。
3月3日,全家出门赏杏花。
“春暖花开三月杏花飘香”,三月初三,家家户户出游,有的人在郊外野餐,摆着餐桌。此时正是春季第一批杏花盛开的时候。有“三月杏花香”的古话,也有“春草一年绿,十里杏花依旧香”的说法。其实作为赏花,杏花并不美,但除了迎春花,它是提早绽放的“东风第一枝”,在城市里蛰伏了一个冬天的人们,在三月三也成了一项活动。青岛也不例外。杏花遍布“小水村”郊区,城里欣赏杏花的人群络绎不绝。
在古代,大龄少女和小媳妇通常“出不了正门,出不了二门”,但在三月三这一天交友踏青,所以人们在三月三这一天“看美女”。唐诗又写:
3月3日,天气很暖和,许多美女在长安海滨散步。态度端庄,天性清高文静,皮肤丰满,身材瘦削、适中。
直到50年代中期,当时的大中学校还有三天春假。四月公,农历三月初三,学校安排春游。以前崂山交通不便,去丹山郊游的人最多。老舍先生在文章中写道:春天来了,学生们忙着逛丹山。
丹山地区是水果之乡,以杏树和桃树最多。这正是杏花桃花开的时候,成千上万的大中学生在三月初三去了丹山。
丹山是传统的指定旅游区,从丹山到韶山,两山都有赏花亭供游客休息。这个地区几乎种植所有的杏树和桃树。从山上看,粉色的是杏花,红色的是桃花,绿色的是麦苗,如大地的挂毯,是一幅很好的自然画卷。从地面走在桃子和杏子之间,青岛的桃花枝头很短,桃花枝头碰着头,到处欢声笑语。年轻女孩脱下棉衣,展现青春风采。真是“两为道”“桃花相映红”,春色在丹山。
当我在中学的时候,我和我的朋友从城市骑自行车去丹山郊游。去的时候沿着四溪转丹山,过沧口。中午,我在法海寺吃了午饭,下午,我经过了中国,韩国和山东,这是难忘的。
有一年,电影《当葡萄丰收时》的演员住在法海寺。包括杨宇、张平、李百万和沈小兰在内的许多明星都被粉丝们包围了,青岛一中艺术团也去和他们聚在一起。一中艺术团的成员,如韩兰芳和潘霞,后来成了电影明星。
在青岛,三月三日,即墨张耳山上有庙会,张耳山上有关帝庙。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庙会。庙会上各种摊贩、小吃、文艺表演云集,是即墨“三大庙会”中最拥挤的。这里有许多民间手工艺品,出售的七级竹鸟笼是一大特产,闻名全国。张二山庙会始于明初,已有近700年的历史。
吃鸡粪
农历三月初三吃鸡粪藤条是广西北海当地人的传统习俗。我们把叶子和大米混合在一起磨成粉,然后做成鸡丝和藤面。这种面条做成的汤又香又甜,是当地人喜欢的特色小吃。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生日,北海人民纪念这位伟人。
在诸葛亮七擒孟获的云南曲靖农村,也有很多人喜欢吃鸡丝藤。但曲靖不像琼海和北海,三月三日或七月初一会吃鸡丝,充满了隆重的仪式。在那里,只要是鸡丝笋,当地人都会摘下来吃,或者用它来炒肉、素菜或者凉拌,就像吃普通的蔬菜一样。
放风筝
"这是地球上三月的第三天,风筝满天飞."还有三月三放风筝的民俗,关于风筝的起源也有很多说法。有人说,它曾经是战争中传递信息的工具,但它是民间的游戏。大人和小孩都喜欢放风筝。有些人认为这是一项健身活动。风筝的制作方法多种多样,很少有不同,很多都成了手工艺品。人们也认为过了冬天就要去户外,所以三月初三放风筝不仅是这一天,上思到清明也是放风筝的好时机。
城市里建筑很多,各种电线杆、电线到处都是,放风筝很难。青岛拥有广阔的海滩,最适合放风筝。所以,从前海栈桥到第一海水浴场再到汇泉广场,到处都是放风筝的人,从老人到小孩。
3月3日情人节。
少数民族中至今还保留着三月三日情人节的习俗。例如,在这一天,苗族女孩穿着盛装来到一个固定的地方展示她们的美丽。男生们也在等这一天。他们有机会认识许多女孩,并和她们一起唱歌。如果彼此喜欢,可以马上带回家。所以歌曲结束后,可以看到很多男女拉拉扯扯。
三月三,还有一个上周三的饮食习俗,就是吃“春饼”,把面做成薄饼,把鸡蛋剥了,捣烂。也有人加蒜泥,把煎饼卷起来吃。有的地方早就暖和了,小葱已经和春饼一起吃了。
各民族的不同习俗
在这一天,汉族人有吃当地蔬菜和煮鸡蛋的习俗。& lt我们每天点米饭菜煮鸡蛋。它的名字可能是因为这种野菜的小白花看起来像米粒& gt;
这一天,侗族人民举行烟火、斗牛、斗马、唱二人转、踩堂鼓等活动,又称“烟火节”。
布依族,这一天杀猪祭祀社稷山神,吃黄糯米,三四天互不往来。
畲族,家家户户煮黑米,全家人吃一顿饭作为礼物送给亲朋好友,庆祝“黑米节”。
在广西壮乡,到处都是歌的海洋。歌市是壮族人民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举行的节日聚会,是以对仗为主体的民俗活动。
瑶族把3月3日作为“干巴节”,这是一个集体渔猎的节日。他们将捕获的野生鱼逐户分发,享受丰收的喜悦,然后聚集在广场上唱歌跳舞庆祝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