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用450字写出了《本草纲目》的故事。

锦鲤,或者今天的穿山甲,是过去常用的中药。陶弘景说,它可以两栖,白天爬上岩石,张开它的鳞片装死,把蚂蚁引诱到甲胄里,然后合上鳞片,潜入水中,再张开甲胄让蚂蚁浮出来吞食。

为了知道陶弘景的说法是否正确,李时珍亲自上山观察。在樵夫和猎人的帮助下,他抓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解剖出大约一升的蚂蚁,证明穿山甲动物是吃蚂蚁的。陶弘景是对的。

但他从观察中发现,穿山甲吃蚂蚁时,是挠窝舔窝,而不是把蚂蚁引诱到甲胄里,吞到水里。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的正确一面,纠正了他的错误。

就这样,李时珍经过长期的实地考察,找出了许多药物的疑难问题,并于万历五寅年(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纲目》的编纂。全书约200万字,52卷,收录药物1892种,新药374种,载体10000多种,图片1000多幅,是我国前所未有的药理学巨著。

其中纠正了许多错误,在动植物分类学等许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对其他相关学科(生物学、化学、矿物学、地质学、天文学等)也有贡献。).达尔文称赞它是“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扩展数据:

李时珍重视临床,推崇张,重辨病证,严格立法,合理用药。在治疗上,对古方进行修改,或制定新方,或使用民间单方更有效。

李时珍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很有特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他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改进了古代的科学方法,积累了新的科学研究经验。李时珍成功地运用了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批判继承与历史考证等方法。

①观察和实验是本草研究的基本方法。李时珍亲自收集并仔细观察药物以得出真相的方法非常成功。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药物研究系统化的关键是如何建立分类标准。

李时珍打破了本草学中长期存在的上中下分类,确立了三界十六部的分类,使分类体系更加科学。此外,他在陶弘景主药分类的基础上,建立了更加完善的百病主药分类,创立了入经药分类。

(2)李时珍提出了八项任务,即释名、集释、辨疑、纠错、修、嗅、主治、发明、附方,以求弄清每一种药物。这八项任务并不是都有的,有的是五到六项。实际上是对每一种药物的系统分析和全面综合,并在分析的基础上高度概括和全面。

③批判继承和调查研究是李时珍研究的重要方法。他在研究每一种药物时,总是先查阅各种草药,评价其异同,并自己观察试验结果,加以参考:《本草经》只载枸杞之名,而不指明药用部位;名医别录指出根寒,子微寒。

李时珍经过研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前人没有去过的地方发展”。这种精神贯穿了他的全部研究活动。

(4)李时珍亲力亲为,广泛向劳动人民学习,注重调查研究,这是另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关于一种药有很多种说法,有的像酸浆,有的是苍耳,有的叫地。李时珍经过广泛的咨询,采集了各种草药看真相,得出的结论是:肥肉是猪膏之母。他从京城回来,看到车夫用旋覆花治疗跌打损伤,就肯定了他补气强筋、补劳的贡献。

隔壁孩子吃的是粮食,偶尔吃羊身上的,但都吐出来了,所以李时珍最先把这个品种引入草药。他从狩猎的记述中知道虎骨有强身健体的作用;从菜农那里,很清楚油菜是油菜,从工人那里,他学会了如何防止采矿中毒。山民、渔民、农民、鞋匠、猎人都是他的老师,这让他在调查研究中受益匪浅。

百度百科-李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