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青镇的社会进步
1987,镇里成立了科技领导小组,成立了50个农民科普研究会。年均科技开发支出占全镇国民经济总支出的2.3%。全镇流行“四熟四收”、地膜覆盖、喂粮打渔等新型种植模式。蔬菜大王韩春荣在1991被评为国家级星火带头人,水产养殖大户崔在1994被评为国家级星火带头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站、书店、广播电台、电影队等机构相继建立,群众性的文艺创作和演出活动日益活跃。1954年,曲艺艺人赵创作演出竹板快书《相约输水道》,参加河南省军区文艺汇演,获一等表演奖。1958期间,城关镇大石院村农民林东升创作的鲁剧《申遗》在济南市“跃进现代戏剧展演”中获得一等奖。65438-0985城关镇东北关村农民画家潘被接纳为全国当代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1988新建了7个广播电台办公室,更新了设备。1991,镇文化站被济南市授予“群众文化先进站”。1993年,电台更名为广播电视台,投资20万元建设了卫星地面接收站,可直接收看10电视节目。1997年,58个村建成中小型图书馆,藏书18000册。1997荣获“山东省农村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民间文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充分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精神面貌。每年春节都会举行民间艺术表演。该镇的民间艺术表演队多年来一直受到市、县文化部门的表彰。到2000年,全镇已建成69个文化综合体,12个专业演出队,8个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室。文化站有一个300平方米的多功能厅,用于集体排练、演出和活动。2001被评为济南市先进文化站。
建国前,中国医疗卫生条件差,只有十几个中医,几家中药店。从1952到1956,私人药房和诊所联手建立中心联合诊所和区保健诊所。1958人民公社后,建成城关卫生院。1986,镇卫生院职工83人,科室10,门诊部1,床位24张,每个行政村有一个卫生室。1992镇卫生院改为长清县康复医院,总投资200多万元,用于建设门诊大楼和购置医疗设备。从1995到12,全镇实行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100%。预防保健工作达到省规划目标。截至2000年底,康复医院共有卫生技术人员79人,设有18个科室,3个门诊部,74张床位,开设了骨外外科、普通外科、周围血管疾病、断指再植等专科项目。
群众体育活动活跃。有篮球、乒乓球、台球、门球、象棋、围棋等34个运动队,定期举办比赛,全年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超过3万人。1994年9月,该镇被评为省级体育先进乡镇。1949年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收入31.43元,人均住房9.3平方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粮食1957.5公斤,农民生活消费收入70.62元。上世纪70年代,玉米和红薯是农村的主食。80年代以面粉和大米为主食,90年代以鸡肉鱼肉鸡蛋为主食的面食。在穿着方面,70年代人们穿的是蓝、蓝、白单调的衣服,而现在穿的是色彩鲜艳、款式新颖的衣服,并逐渐向高档服装发展。2000年电话总装机容量65438+20万部,移动电话3400部,有线电视普及率65%。摩托车、机动三轮车和各种汽车逐渐成为交通工具。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411元。
1986村镇建设期间,砖木结构占62%,土木结构占38%,人均居住面积1 2平方米。1990成立镇建委,1991成立长清第五建筑公司、港基房地产开发公司,1994成立长泰集团公司,1995成立长清镇乡村房地产综合开发公司。到200 0年底,已建成两个专业商场,建筑面积1.28万平方米;专业批发市场4个,建筑面积34万平方米。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已建成商业街14条,总长超过12公里;商品房4776户,经营户2660户。镇村办公楼18栋,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中小学教学楼14栋,建筑面积124600平方米。新建、拓宽、硬化道路47条,总长180公里;村级道路拓宽硬化,每个村都建成了文明街道,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90%的房屋改建为砖混结构,67%的房屋进行了二次改建。全镇现有住宅18栋,建筑面积74万平方米,小康住宅(楼)2栋,建筑面积14.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26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