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药物的中药药理学

血液功能中有凝血和抗凝血两个相互矛盾的过程,两者相辅相成,维持动态平衡,使血液既能在生理条件下在血管中循环,又能在受伤部位凝固止血。在病理状态下,上述平衡被破坏,或发生出血,或形成血栓和栓塞(体内凝血)。止血是一项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三个重要因素: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如果发生创伤性出血,局部血管收缩,血小板在血管破裂处聚集破裂,并释放缩血管物质和“凝血因子”,而某些凝血因子(因子V、VII、VIII、VII、XII等。)也被激活参与凝血过程,于是形成血凝块,止血。另外,纤维蛋白形成后,血浆中的纤溶酶原在激活因子(组织激酶和尿激酶)的作用下变成纤溶酶(蛋白水解酶),能分解纤维蛋白,溶解血管中的血凝块,恢复局部血流。

止血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可以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血管的厚度、血压的水平、血液的粘度和血液凝固的各种因素,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血液凝固过程的各种因素。图中总结了血液凝固过程、血凝块溶解过程和药物作用之间的关系。出血的原因很多,出血也是一些疾病的症状。所以在应用止血药时,要根据各种出血性疾病的病因来使用,并进行适当的配伍。血热出了问题,要和清热凉血的药一起用;阳虚不能温经,宜与温阳益气药同用;阴虚阳亢者,宜与滋阴潜阳药同用;气虚不能补血,要配合补气的药物;血瘀出血要用祛瘀止血。化瘀止血类药物应与活血行气类药物配伍。常用的止血药物有白芨、地榆、仙鹤草、三七、侧柏叶、艾叶、地榆、槐花、小蓟、拉浪草、紫珠、茜草。复方包括胶艾汤、石斛散、四圣丸、止血生肌散、云南白药、三七伤片等。上述止血方中,有一部分是经过现代科学研究的。其止血药理作用如下:

(1)使局部血管收缩止血,如三七、紫珠、大蓟。

(2)作用于凝血过程,缩短凝血时间:有的增加血小板数量,促进凝血,如仙鹤草、紫珠;能增强血小板因子ⅲ的活性,缩短凝血活酶的产生时间,如白芨;有的增加血液中凝血酶,如三七、蒲黄;能纠正肝素引起的凝血障碍者,如茜草,据说有抗肝素作用。

(3)改善血管壁功能,增强毛细血管对损伤的抵抗力,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如槐花、白茅根。

(4)抑制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如白芨、大蓟、大蓟、地榆、艾叶、仙鹤草。三七、茜草、蒲黄等。在止血药中既有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又有促进血块溶解的作用,说明其具有止血、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利于止血不留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