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声虫比喻什么样的人(传说中的应声虫怪病)

什么是“应声虫”?俗话说得好,指的是生活中缺乏主见,总是随大流,或者对上司诺诺唯唯诺诺,会被嘲讽为“应声虫”的人。

地图匹配

严格来说,这是一个三字成语,在汉语词典里解释为“比喻我没有主见,附和他人。”但是,自古流传下来的成语都是有出处的,“应声虫”的出处可没那么简单。

既然带了“bug”这个词,顾名思义,这个词就和某种bug有关。以《中华辞海》为例,词条“回响”的第一段是这样的:“据说,从前,有人肚子里有一条虫,人们立刻回答;他的人念了本草名,念了‘雷丸’,虫子不再有反应,就是吃了‘雷丸’就好了。”

根据辞海的解释,据说古代有一种奇怪的寄生虫病。人说话,肚子里的虫子也跟着说话。这就有点吓人了,好像体内有复读机。而且,这只虫子不仅会鹦鹉学舌,而且似乎还很聪明。如果患者念出药名,念出它的克星“雷丸”,就会沉默,所以雷丸可以消灭应声虫。

地图匹配

先不说“雷丸”是什么,先来看看古籍中对应声虫的记载。

关于《汉语词典》中提到的情况,请参见宋代的《温昶杂录》。文章说,淮西有个叫杨冕的书生,得了一种怪病。只要他一开口或者对人说话,他就说什么,肚子里就有一种奇怪的声音。刚开始声音很小,几年后渐渐大了。然而,杨冕找的医生对此无能为力。

后来一个道士看到杨冕的病,吃了一惊:“这是应声虫!如果不治疗,会传染给家人。”道士告诉杨冕一个办法,找到一本神农本草,大声念出来。如果你读了一种药的名字,小虫就不会重复,说明小虫很怕这种药,吃了就能治好。结果杨冕看了《雷丸》,肚子里的蛔虫都沉默了。他吃了几粒雷丸后,药就没了。

地图匹配

庞袁颖发现乞丐的病情和鹦鹉病一样,就问他:你不知道雷丸可以治这种病吗?没想到,乞丐无奈的说,我知道,但是我没有谋生的技能。如果我吃了雷丸,我就不能靠表演节目赚钱了。庞袁颖摇摇头,叹息道:

野史中有很多类似的记载。根据唐朝朝野的故事,应该是治疗唐高宗的名医张文忠首先发现了这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当初,洛阳有人患了这种病,找到了张文忠。张文忠苦思了一夜,让病人读《神农本草经》。果然,他找到了应声虫的克星。

那么,雷丸是什么?《神农本草经注》记载“万磊味苦、咸,微寒,毒性小,主杀三虫,排出胃中毒气、热气”,为驱虫、排毒、解热之药。事实上,它是蘑菇真菌万磊的加工产品,也被称为朱令和石勒。

石状雷丸

根据其他记载,应声虫的种类不同,对应的药物也不同。中草药中很常见的板蓝根,也能杀死应声虫。医书《奇方汇编》、《方子秘笈》中说,若有人患鹦鹉病,用“靛汁一灯,分五份”,饮靛汁五次,便可痊愈。

那么,应声虫长什么样?宋代《简毅志》中曾提到一例。根据这篇文章,永州官员毛静得了一种怪病。他每次说话,喉咙里都有东西在模仿他的声音。于是毛静又找到一位道士,请他读《本草经》。当我读到“蓝色”的时候,虫子沉默了。毛静按照他的话喝了“蓝色”果汁,结果他吐出了一个2英寸长的肉丸,完全是人。

根据神农《本草经》,“蓝”应为青黛,别名靛花、蓝露等。

青黛

明代的杂枣林也记载了类似的事情。明朝萧中、弘治年间,杭州人裴染病病倒。他觉得很丢脸,几个月没出门。后来遇到一个山东人,对他说,去山上找奇草,看到就拔。如果你拔了一根草,虫子说不要吃,你就吃。

霈赵石找了一种草,肚子里的虫子真的主动说话,不让他吃。吃了一会儿,拉出一条小蛇一样的大虫子,好了。

古书上记载的应声虫怪病很多,但都太离奇了。不用说,现代人和很多古代人都不信。我们不必纠结于这些事情是真是假。我们应该把它们看做故事,然后开怀大笑。

参考资料:《景岳全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