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医的证候
中医理论体系是在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和辩证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该理论体系的两个基本特征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有“同病不同证”、“异病同证”之说。证候是患者就诊时对疾病的综合概括,是机体在疾病发展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既包括病变的部位、性质和邪正关系,也反映了疾病发展的某一阶段病变的性质,反映了患者的主要痛苦。中医诊断主要依靠实践中积累的大量丰富经验,而这个过程与医生的主观因素有很大关系。去除人为因素造成的诊断错误,必须建立一个标准,即衡量中医症状。许多学者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对证候的程度进行了定量研究,如通过心电图、图像等技术对症状进行观察和分析。通过动物实验分析验证中医理论并分析疗效;运用多元统计方法和模糊数学理论,建立了中医证候量化的数学模型。大量事实证明,这些研究促进了中医客观化。但这些方法忽略了中医理论的精髓:整体观和辨证。仅仅分析单一的疾病,或者将疾病与单一的指标对应起来,而没有进一步探究引起疾病的机体内部因素。本文赞同周仲瑛教授关于中西医是两个不同学科体系的观点。中医强调辨证,既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又要随病情变化、标本紧迫而灵活运用。由于气候、饮食、情绪、其他疾病和其他原因,患者的综合征可以不断变化。如果单纯用西医的“辨证”来代替中医复杂的辨证,无疑是削足适履。由于中医证候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现有测量的基础工作远远不够,现代科技和数学工具不足以解释生命科学。因此,推进中医证候的进一步量化,既要依靠中医理论的两个基本特征,又要脱离现代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