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中药土茯苓怎么种?
别名茯苓、茯苓。
它是茯苓的菌核。)狼,多孔菌科植物,是一种低等植物,寄生在松树上的真菌。药用部分是干燥的菌核。性味甘淡。具有渗湿、健脾、宁心的作用。用于痰饮、水肿、小便不利、腹泻、心悸、头晕。茯苓皮,利尿消肿,用于水湿水肿等症。它分布在全国各地。
(2)植物特征
茯苓多寄生在马尾松或木材上,其生长发育可分为菌丝(白绢)期和菌核期两个阶段。在菌丝生长阶段,主要是菌丝从木材表面吸收水分和营养,同时分泌酶类分解转化木材中的有机物(纤维素),使菌丝在木材中蔓延,生长旺盛。第二阶段,菌丝聚集形成菌核(也叫根瘤等。)中后期。多孔菌的大小与菌种的质量、营养状况以及温湿度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不同种类的细菌形成根瘤的时间不同。一些品种在种植后3-4个月开始形成根瘤,而另一些品种需要6-7个月才能慢慢形成。早熟种子在种植后9 ~ 10个月即可收获,晚熟品种需要12 ~ 14个月。
(3)生长特征
茯苓喜温暖、干燥、阳光充足,忌北风吹。在海拔700米左右的松林中分布最为广泛。适宜温度为10 ~ 35℃。菌丝可在65±05 ~ 30℃生长,但20 ~ 28℃更适宜。当温度降至5℃或升至25℃以上时,菌丝生长受到抑制,但仍能忍受-1-5℃的短时低温而不被冻死。
最好的土壤是排水良好、通风疏松、多砂少泥的沙土(含砂60% ~ 70%),最适合菌丝生长的土壤是深度50 ~ 80 cm、上部出菇、含水量25%、pH值5 ~ 6的微酸性土壤。避免碱性土壤。
(4)栽培技术
1.材料制备
茯苓生长的营养主要依靠菌丝在松树的根和树干中蔓延生长,分解吸收其中的养分和水分的特性。茯苓选用松树为原料。为了充分发挥松树的利用效率,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椴木培育和树桩培育。
(1)断面木材制备
每年6月5438+00至2月12,松树被砍下后,要修剪树枝,剥皮留筋,视树的大小而定。剥皮要露出木质部,树皮要沿木材交替纵向切开(没切开或铲掉的那根叫腱),每根宽4 ~ 6 cm。剥皮留筋后,全株要放山上晒干。半个月后,木头会被锯成80厘米左右的小块,然后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很难折叠成“井”字形。敲的时候,两端没有松香分泌就可以了。
(2)树桩材料准备
即利用伐木后留下的树桩作为材料。秋冬季砍伐松树时,选择直径大于12 cm的树桩,剪除周围地面的杂草和灌木,深挖40-50 cm,使树桩和树根露出土外,然后在树桩上部分别铲去4-6个方向的树皮,留下4-6根宽度为3-6 cm的未割筋(也叫铅)。树桩下的粗根也可以用来种茯苓。每个根铲皮肤3种方式,留下3个线索。留根1 ~ 1.5厘米长,过长不要剪掉,让树桩充分晒到干。干燥后,你可以用草覆盖在树上,防止雨水淋湿。
2.选地挖窑
(1)土地选择
宜选择排水良好的向阳缓坡地,以深厚疏松的沙土(含砂量60% ~ 70%)为佳。不应使用透气性差的粘土和土壤。最好选择未开垦的土壤或开垦3年以上的耕地;种植茯苓的地块应弃耕5 ~ 10年后再补植。
(2)挖窑
一般挖窑时间是2月底到10月底。先将场地内的草根、杂木、石块等杂物清除,然后根据预备段木材的大小和长度挖窑。窑呈长方形(长短视水的长短而定),深20 ~ 30厘米,宽30 ~ 50厘米。窑底根据坡度倾斜,清除窑内杂质。挖出的土壤也应保持清洁。沿着山坡的两边挖了沟渠以方便排水。如果坡度很陡,可以在顶部筑坝来挡水。
(3)烘干和接种
窑内接种时间为春分至清明。窑炉应选择连续晴天。土壤稍湿时,干柴片要根据大小配窑,一般每窑2片至多片。细料要垫到大料那么高,两段木头靠在一起,使铲(切)皮成“V”字形,便于接种。从重量上来说,每窑两段木材约为15 kg,最少不低于10 kg。
栽培茯苓用的种子一直用菌核组织,俗称“肉引”;碾成糊状作种用,称为“浆引”;将“肉导”接种到木头的断面上,待菌丝充分生长后挖出来,锯成小块做种子。种一窑“肉引”“髓引”要花茯苓0.2 ~ 0.5斤,种子量大不经济;“木引”操作复杂,菌种质量难以稳定,难以保证稳产高产。近年来,纯菌种接种不仅可以获得高产,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商品茯苓,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最佳方法。菌种采用小松木块(长宽1.2cm * 0.2cm * 1.0cm)装瓶灭菌,加入适量培养基,接种茯苓原种后,瓶内充满旺盛的乳白色菌丝,作为大面积茯苓的接种菌种。
接种时,用尖刀在两块木板的上半部切一个15cm * 10cm的新口,然后用消毒的钳子或镊子取出瓶中的菌种(有菌丝的松散土块),平放在两块木板之间的新口处,用松木片或树叶盖好,再放一块木板在上面(如果两块木板的水重超过20kg,第三块是不允许的)。每窑需要1/3 ~ 1/2瓶菌。
茯苓栽培时,在根孔上切2 ~ 3个新穴,然后在新穴处分别接种菌种,用松片或松叶覆盖,覆盖土高出树洞15 ~ 18 cm,每个树洞一般用0.5 ~ 1瓶菌种。
3.田疃管理
(1)检查窑的补充介绍
接种7 ~ 10天后会长出白茯苓菌丝。如果检查时在木材上没有发现细菌或被污染的杂菌,则应进行填充。方法是去掉窑的覆土露出一段木头,去掉一段,取一段菌丝生长旺盛的出窑,然后覆土;或者把菌窑里的木块都拿出来,晒干,重新切木块,放回原窑接种。
(2)土壤栽培
茯苓形成菌核后,茯苓越长越大,或因大雨使表土裸露,使茯苓停止生长。所以要经常检查。如发现窑土开裂或坯体裸露,应及时用细土培育。同时要注意拔除杂草,防止人畜踩踏地面。
4.害虫防治
害虫主要是白蚁,危害很大。接种后,当年7-9月和次年5-6月地面温度高,白蚁繁殖快。
防治方法:如发现蚁道,及时喷洒在蚂蚁身上,使其带回窑内相互感染而死亡,或用煤油或开水浇灌蚁巢,并用沙子覆盖,消灭虫源。
(5)收获和加工
(1)收割
茯苓一般在接种后8 ~ 10个月内成熟。成熟茯苓的一个特点是外带黄褐色,当时可以控制。另一个特征是菌核的节段变得松散、呈褐色,捏起来会断裂,说明营养物质已经耗尽,应立即采收。通常是小木块先成熟,大木块后成熟。成熟时宜收获一批,不宜拖延。一般每窑65438+20斤木材可收获鲜茯苓2.5 ~ 15斤,高产可达25 ~ 40斤。
(2)加工
将收获的茯苓堆放在室内避风处,用稻草或麻袋盖紧使其出汗析出水分,然后摊开晾干,反复盖好。用刀将黑皮(即茯苓皮)削去至皮皱缩变成褐色后,在晴天依次切成片(长、宽、厚各4cm * 4cm * o.5cm),将切好的白色、红色片铺在竹席或竹帘上晾干。也可以直接将鲜茯苓的皮剥掉,然后放入蒸笼蒸透,取出后用尖刀按上述规格切成方块,放在阳光下暴晒至干。一般干燥率在50%左右。
产品质量:成品足够干燥,去皮,变成厚薄均匀的方块状,白色的质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