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大便不成形,多为脾虚所致!1健脾食谱,缝肠止泻治便溏。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便溏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这是一种大便不成形,看起来像泥巴,大便次数可能增加也可能不增加,或者大便里混有消化不完全的食物,病情反复迁延,或者伴有饭后不适,食量减少的症状,给很多人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那么,拉稀的身体有什么问题呢?
其实大便正常与否不仅能反映胃的情况,还能反映肝、胆、胰甚至全身的情况。原因很简单。虽然大便来自肠道,但加工食物和排出渣滓对人体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需要五脏六腑的高效配合。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脾虚患者。
《伤寒论·平脉法》说:“脾助胃气杀水谷,但脾气不转,胃里的水谷杀不死。”中医认为,脾胃是人体的主要器官,具有化气和血、运化食物的功能。因此,脾胃在食物的消化和食物垃圾的运输和排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果脾虚,脾胃失衡,就会导致清脾运化水液功能异常,导致下气清泄,内生湿邪,使小肠清浊,导致大肠便溏。
比如胃就像一个烹饪加工食物的锅炉,而脾就是操作锅炉的工人。通常情况下,工人需要将锅炉中处理的成品和废渣进行分类,并通过自己的渠道运输出去。营养物质被输送到各种内脏、四肢和肌肉,而残渣则通过肠道排出。如果锅炉没有加工完,工人急着搬运,或者分类不对,就会导致排便异常。
需要注意的是,现代医学指出,严重的大便畸形会使人体失去大量水分,使身体处于脱水状态,从而使血容量减少,血液粘度增加,影响血液循环,引起血栓形成和血管堵塞,为心血管疾病提供条件。因此,及时控制和缓解病情非常重要。
乐启生中医团队认为,脾是负责运化水湿的重要器官。如果脾受了伤,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会积聚在体内,也就是很多人常说的“湿气重”。所以脾虚湿盛可以同时出现。脾虚湿阻多表现为四肢困倦、脘腹胀满、喜揉、大便稀、乏力、纳差。
此外,情志也与便溏的发生、发展、治疗、康复密切相关,如《三因一病证》所言,“喜则散,怒则激,忧则聚,惊则动,秽气孤,神则散,必致泻。”临床观察表明,社会压力和情绪刺激首先损伤肝脏,忧虑伤脾,长期影响心肺肾。这些因素也会导致便溏的疾病。所以处方要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一人一方。
比如57岁的张先生,近65,438+0个月频繁来便便。大便稀时,一天大便3-4次,呈水样便,伴有肛门坠胀感和腹部不适,消化不良,屁多。从观察来看,他的舌头是苍白的,有白色潮湿的皮毛。
咨询中了解到,张先生每天的饮食都是肥腻辛辣,饮食无节制。不良的饮食习惯很容易损伤脾胃。脾胃受伤时,脾气不升,运化功能异常,导致便溏的清泄紊乱,继而便稀,呈水样便,并伴有下坠感;升降不一致,气机紊乱,所以消化不良,放屁过多,腹部不适,严重者甚至可见屁中有屎。诊断为脾虚下陷泄泻,治宜健脾益气,涩肠止泻。
处方:炙黄芪、党参、炒白术、炒山药、茯苓、芡实、诃子、炙甘草、木香、白芨粉(粉冲)、露比、仙鹤草、白头翁、黄连、马齿苋、益智仁、三七(粉冲);7剂,每天1剂。
在本方中,处方中炙黄芪为君药;党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有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之意;炒山药、木香、仙鹤草、益智仁,用于益气活血、温脾补虚。芡实、诃子、覆盆子涩肠止泻;肥甘味易产生湿热,故用白头翁、黄连、马齿苋祛湿热。再者,配合白芨粉、三七、黄芪修复肠黏膜,标本兼治,寒热并用。
第二次诊断:张先生吃了上面的药,来复诊。他说大便已经基本成型,所有症状都减轻了。他调整了药方,加了党参、升麻、柴胡、乌药,继续服用7剂,帮助提气,加快恢复。
第三次诊断:服药后,基本正常。服用上述药物7剂后巩固,并嘱少食寒凉之品,注意饮食。
《黄帝内经》说,“未病先治”。中医治病不是简单的对症用药。其实作为医生,要有长远的眼光。如上述病例,在张老师的辨证中,湿热症状不明显,但以虚象为主。但在实际治疗中,还是要防患于未然,所以首诊方中混合了清湿热、白头翁、黄连、马齿苋等药物,以消除湿热。另外,在二诊中,用升麻、柴胡行气,用脾行气,符合其本性,恢复了脾的功能,从而增强了疗效,也体现了正确运用中医四气对疾病的积极作用。
希望以上相关内容表达能让更多的朋友受益,需要辩证指导的朋友也可以点击我的头像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