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怎么煮?
2.煎药用水量:加水量过多,煎药浓度过低,药液过多,影响疗效;如果加的水太少,不仅难煎出药物的有效成分,而且容易煎出。一般煎中药的用水量为泡药后3 ~ 4 cm。但应视剂量、药物性能、吸水量、煎药所需时间等情况适当增减。
3.沸腾持续时间:前人把持续时间分为两种:大火(即大火)和文火(即小火)。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和治疗的需要,采用猛火快煎和文火慢煎两种方法。一般来说,治疗感冒的解表药、清热药、芳香药因煎煮时间短,宜用猛火煎,而味浓的补药因煎煮时间长,宜用文火煎。猛火使水分迅速蒸发,药汁容易溢出。所以目前多采用武术与文学相结合的方法,即先用猛火煎,煮沸后再用文火慢煎。
4.煎服时间:应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而定,可分为三种煎服时间:①轻度辛散药:此类药物多为治疗外感病的止汗药,如花、叶、全草等。,性淡发散,味香,含挥发油较多,所以煎煮时间较短,故第一次煎煮约为煎煮后10分钟。②滋补调理类药物:这类药物多为调理人体气血、阴阳的滋补类药物,含有大量的营养成分,所以煎煮时间最长。第一次煎煮30-60分钟,第二次煎煮20-30分钟。③一般药物:第一次煎煮15 ~ 20分钟,第二次煎煮10 ~ 15分钟。最好是在药汁还没凉的时候过滤。用两层干净的纱布盖住碗,然后过滤药物,以确保药物的澄清度。
5.煎中药前的“三忌”:①忌用发霉的中药:中药最容易发霉,这是由于炮制时间长、运输过程中损坏或保存不好。如发现霉变或霉变灰,应停止使用,以防中毒。资料显示,发霉的中药有致癌的黄曲霉素。②忌用铁煎药:中药煎药宜用陶瓷锅,其次是铜铝制品,忌用铁。由于陶瓷的化学性质稳定,在水煎药时不会“干扰”复杂化学反应中药物的合成或分解。但铁器很容易与中草药(如大黄、何首乌)中所含的鞣质、苷类物质发生反应。),从而改变药性,使药物无效或适得其反。③不要用开水煎服中药:植物中药的有效成分都分布在植物细胞中。如果用开水煮,容易使蛋白质、淀粉等凝结。,使植物细胞不易破裂。即使有,药物的有效成分也因凝固而不易释放,药效无法充分发挥。煎服中药前,应将药物在冷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这样煎药时,细胞会随着水温的逐渐升高而逐渐膨胀破裂,使蛋白质、淀粉等物质逐渐分解溶于水,不会阻碍药物有效成分的渗出。
6.中药汤剂不宜隔夜服用。有的人喜欢把煎药分成几次,当天喝不完就留到第二天。从医疗卫生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好的。中药含有淀粉、糖、蛋白质、维生素、挥发油、氨基酸、各种酶、微量元素等成分,这些成分大多溶于汤剂中。一般是天暖的时候吃一半,4-6小时后再吃一半。如果隔夜服用或存放时间过长,不仅药效降低,还会使药液中的酶分解作用减弱,细菌繁殖繁殖,淀粉、糖等营养物质发酵水解,使药液变酸变质,服用后对人体健康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