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片面临的问题

我国中药饮片现状喜忧参半。一方面,中药饮片的产业化发展和中药炮制的学术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另一方面,过去积累的大量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成为遏制中医药发展的五大瓶颈。

药材来源和采集不规范。

由于我国中药种类丰富,同一种中药在不同地方使用,或者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名称不同。即使是属于同一品种的药材,由于生长地区和气候的差异,也会导致品质的不同。此外,不同的采收时间或加工方法也影响原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

加工工艺和质量标准不统一。

虽然国家规定中药饮片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炮制(国家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监督部门制定的规范炮制)。但由于省、市、自治区界定的地方标准缺乏约束力和权威性,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导致同一药材的炮制方法多种多样,往往出现差异甚至矛盾,难以实现统一的质量控制。就饮片内在质量而言,国内外尚缺乏先进的、可操作的质量检测方法和控制技术、量化指标和公认的质量评价标准。到目前为止,我国仍然没有完整的中药饮片标准化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大部分中药饮片的质量仍受地方标准控制,甚至不按标准操作;另一方面,现有标准只是经验总结,主观性强,难以统一,让人理解。比如“苍术用麸皮炒至暗黄”,大家对暗黄的标准看法不一。按照这个标准炮制饮片,会产生一些理化性质的变化,导致饮片质量不一致。

加工机制不清楚

有些饮片虽然目前炮制机理比较明确,如附子、附子、马钱子等,但经过炮制后,其毒性成分发生变化而消失,或含量减少或异构化;黄芩经过蒸煮软化切片,可以避免有效成分的损失。但相当一部分饮片的炮制机理尚不清楚,极大地阻碍了炮制品种的临床应用。比如进补药黄精,研究表明黄精用酒蒸后能起到更好的进补作用,刺激性降低。据文献报道,黄精多糖是其滋补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但有研究表明,酒蒸后黄精中粗多糖含量降低,很难解释为什么黄精中多糖含量降低而滋补作用增强。

信息标准不统一。

主要在数量上。比如有的中药饮片按照中药材目录编号,有的按照中药功效编号,有的由中药饮片加工企业自行编号,导致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编号不同,容易混淆和出错。此外,信息不完整。比如前面提到的中药材目录中虽然有编号、名称、规格、产地,但没有标注药材来源,部分地区将品种或其他同属植物作为正品,造成品种混淆。然后就是分类不清。无论是按药用部位分类,还是按功能主治分类,全国都没有统一的标准。

工业化发展滞后。

饮片行业是中药行业的薄弱环节。纵观全国,中药饮片生产企业水平参差不齐,只有少数企业通过了GMP认证。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效益低,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生产技术和设备落后,管理不规范。这种情况恐怕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有识之士提出了解决瓶颈问题的相应对策。强调一定要注意饮片的真实性,即用于生产饮片的药材要求含有稳定的一组物质。其次,强调中药炮制必须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中西医结合理论为指导,对传统炮制方法进行改革和完善。同时,要加强中药炮制机理的研究,包括减毒增效、放宽药性、新功效等原理的研究。通过揭示加工机理,制定出统一规范的最佳加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