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两种不同文化内涵的北方杂交鱼。

樊棋戚薇克

01?北渡场

綦江以西五公里是北渡场,原名北渡乡,属城郊区。90年代中期撤区并乡,北渡乡撤销并入古南镇,但北渡场镇仍保留,每147冲一次。

北都昌位于綦江左岸。綦江是长江右岸的一级支流,从北都昌北侧由东向西通过。北都昌有渡口过河。虽然河对岸是江津区的花卉种植地,但一般还是叫北渡。国道210穿河而过。

从綦江城区到永新镇、中峰镇、江津四面山的道路都经过北都昌。

02?北渡鱼美食

很久以前,綦江河北道口的一些渔民,为了吃的方便,把捕到的野生鱼切成块放在船锅里,撒上大量的花椒、辣椒、大蒜等调料一起煮,就成了又香又辣的鱼。

当时,国道210是川黔交通要道。国道两旁的路边小店推广使用渔民的烹鱼方法,深受路人喜爱。

后来有饭店厨师在麻辣鱼的基础上,开发出酸菜(番茄)鱼和鱼头馄饨。最后演变成一鱼三食的北渡鱼,即麻辣鱼、酸菜(番茄)鱼、鱼头馄饨。

吃三条鱼的一般做法是,一条3斤左右的草鱼或鲢鱼,去甲、去腮后洗净,切下鱼头煮汤,鱼身肥肉部分切成薄鱼片,剩下的鱼排、鱼尾切成鱼块。最后把鱼块做成麻辣烫鱼,把鱼片做成酸菜(番茄)鱼,把鱼头放在鱼头汤里煮,做成鱼头馄饨。

吃北渡鱼,还得有花生、咸蛋、猪耳朵、凉拌莲藕丁、时令凉菜等配菜,不另收费。

一次能吃三条鱼的北渡鱼,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成为綦江的美食名片。很多外地客人来綦江,点名要求品尝北渡鱼。而且綦江人接待外宾,也比较喜欢北渡鱼。

现在綦江市有很多北渡鱼庄。2006年7月,我去西藏旅游,也看到了拉萨的“綦江北渡鱼店”。

北渡鱼化石

2006年,北渡至中峰高速公路扩建时,在北渡中学附近的侏罗纪遂宁组地层中挖出了一条长70厘米、宽43厘米的鱼化石。鳞、尾、鳍清晰逼真,有人称之为正宗的北渡鱼。

2011邢立达(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古生物学家)等人对綦江北渡鱼进行了研究,鉴定为一个新属种。北渡鱼化石是一种全新的古鱼化石,是一种淡水鱼,属于全骨鱼中的斜角鱼。

鳞齿鱼现在已经全部灭绝,像北渡鱼这样保存完好的化石更是凤毛麟角。北渡鱼化石的发现对重庆侏罗纪古生物群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北渡鱼化石的展览在綦江博物馆,是綦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03?期待两种文化的完美结合。

两种北方杂交鱼有不同的文化内涵。一,作为江湖菜,传递的是饮食文化。一个是古生物化石,传递地质文化。

一直期待两种文化的完美结合,产生更好的宣传效果。比如博物馆里的北渡鱼摊旁边,介绍綦江的北渡鱼料理;在綦江城区选择几家信誉好的北渡鱼店,张贴北渡鱼化石海报,宣传鱼化石的科学价值。

2015年夏天,台湾省一家民营电视台来拍摄綦江地方特色。区委宣传部推荐拍摄北渡鱼食地质公园,我被邀请作为陪同人员全程参与。

中午在市区一家北渡鱼店拍摄了一鱼三吃北渡鱼的做法。拍完戏后,我围坐在餐桌旁,品尝美味的北渡鱼。下午,摄制组分别前往博物馆和莲花宝斋拍摄北渡鱼化石、恐龙化石和恐龙足迹化石。

我非常希望在后期制作中,宣传片能把北大鱼的美味和北大鱼的化石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綦江产生北大鱼新的文化效应。很遗憾后来没有收到宣传片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