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石材的基本信息

地理分布:台湾省、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和云南。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疏林或灌木丛中。印度、缅甸、越南均有分布。

主治:风湿痛、跌打损伤、腰肌劳损、贫血、头晕、四肢麻木、月经不调等。

药名:穿石

来源《岭南草药采集录》

拼音名Chuān Pò Shí

别名赭根(千金方)、川珀石(精要药材)、地棉根、拉牛入石(岭南本草集)、黄蛇(广东中药)。

来源为小穿破石或穿破石的根。全年均可恢复。挖出根后,剪去枝条,洗净,切成段晒干,或切成块晒干。

原始形态:①小篆书,又名女篆(本草注)、字支(一部吴芳注)、字支(纲目)、字支(云谷杂注)、书脊、九层皮、假荔枝、猴乐、山荔枝。

常绿直立或攀援灌木,高2 ~ 4米。根皮柔软,黄色。枝条灰褐色,光滑,有散在的皮孔,粗,刺直立或稍弯曲,长5 ~ 10毫米。单叶互生,革质,倒卵状披针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4 ~ 9厘米,宽1.5 ~ 2.8厘米,先端钝或渐尖,基部楔形,全缘,两侧无毛;叶柄长5 ~ 10毫米,单性,雌雄异株;花头单生或成对,短柄,具柔毛:雄花序直径6 mm,花被片3-5片,楔形,不等长,有毛;雌花序球形,结果时增大,直径约65438±0.8cm,花被4片,顶端厚,有绒毛。菊花果球形,肉质,直径5厘米,肉质花被和苞片内有毛和瘦果。花期从4月到5月。挂果期:9月~ 65438+10月。

(2)柘树,详柘木。

栖息地分布生于山坡、溪流、灌木丛。分布在湖南、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干根呈圆柱形,很少分枝,粗细不等,粗根可达5 ~ 6厘米。外层木栓呈橙黄色或橙红色,有细密的横向皱纹,薄如纸,易脱落;软木脱落后,表面呈灰黄色,带有褐色或橙色斑块。很难。横切面皮薄,纤维状,木质发达,黄色,布满细小密集的针孔状导管,中央有小髓。最好是黄皮,连根无根。

化学成分穿破石根含有黄酮苷、酚类、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类。

加工、清洗、润湿、斜切和干燥。

味道淡而苦,凉。

①《生药材精要》:味甘,性平。

②闽东草药:味甘,性温。

③《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清淡微苦,微凉。

④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微苦微甜,性平,无毒。

⑤云南精选中草药:味淡而微甜,性凉。

功能主要是祛风利湿,活血通经。治疗风湿性关节痛、黄疸、淋证、烦躁、闭经、劳咯血、跌打损伤、疔疮痈。

①姚克诚《食本草》:治疮、溃疡、疥疮。

(2)生药材要领:治酒顶,消肿;泡酒祛风。

3《本草求原》:强筋骨,活血化瘀,治跌打损伤。

④《岭南集药录》:祛风除湿,蒸十次,晒九次;治跌打损伤,用酒煎;肩膀疼痛和蜂蜜捣碎。

⑤《南宁医学志》:血疏经,治淋,远年祛瘀排石。

⑥《闽东本草》:健脾和胃,舒筋活络,祛风除湿,化瘀。治疗脾虚引起腰痛、关节痛、虚胖、腹泻。

⑦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凉血化瘀。治疗闭经。

⑧广西新选实用中草药:清热活血,止咳化痰,治劳伤咯血。

⑨云南精选中草药:消炎止痛,治腮腺炎,疔疮。

主治福建中草药:清热利湿。湿热痹痛,疔疮痈肿。

内服用法用量:煎服,2 ~ 4元(鲜1 ~ 2两);或者泡在酒里。外用:捣固。

注意南宁药理:孕妇不宜用。

字符识别很圆柱形,长短不一,直径1.5-2.5cm;或者已经被切成圆形的厚片。外皮呈黄色或橙红色,有明显的纵向皱纹和少量须根痕。软木塞很薄,容易脱落。质地坚硬,不易折断,切面皮薄,灰黄色,纤维坚韧,木质占绝大多数。黄色,木质,导管孔明显,部分中心部位有小髓。轻微的呼吸,淡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