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渴入门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口干咽燥、口渴症状5口干咽燥、口渴症状6参考资料附件:1口渴穴位2口渴处方3口渴中成药4口渴相关药物5古籍中的口渴1拼音kǒu kě

如鲠在喉[兰道汉英词典]

中医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如饥似渴地[朗道汉英词典]

Dry [21世纪英汉汉英双向词典]

《湘雅医学词典》

3总结口渴俗称口渴【1】。黄帝内经灵枢五味。指自觉口中干涩,想喝水的表现[2]。

4自觉口干症状口渴是指自觉口干的症状[3]。多为肺胃发热,津液耗血量少所致[3]。也可因水湿、痰饮、血瘀,或脾虚,或肾阳不足,气机不畅,使津液不能运上,以致肺胃发热,喜冷饮,大便秘结,苔红黄,脉数[3]。治疗要清热泻火[3]。选用麦门冬饮、白虎汤、承气汤等。[3].失津者,咽喉口干,烦热上火,舌燥少津[3]。治疗要滋阴生津。用六味地黄丸、增液汤、五酯饮等。对于热恋伤阴者,可用连梅汤[3]。血虚多见于大量失血及产后,头晕目眩,面唇苍白,舌淡,脉弱[3]。宜补血益气,用四物汤、当归补血汤。水湿不沾者,口渴不欲饮,胸闷纳差,腹胀肢肿,小便不利,苔脉腻[3]。宜利湿利水,用凌薇汤、五皮饮。止痰饮者口干、胸闷、气短、吐痰、心悸,或呕吐恶心[3]。温阳化饮的治疗应以小青龙汤、桂苓猪肝汤、半夏茯苓汤为基础。瘀血内阻者,口干舌燥,想咳水,又不想咽下,口唇无力,唇紫,脉涩[3]。治疗要活血化瘀[3]。用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等。脾虚运气不佳者,口渴稍停饮者,或喜热饮者,四肢昏昏欲睡,脉弱[3]。治宜养生[3]。用七味白术散、春泽汤等。肾阳亏虚者口渴欲饮,饮一两口即厌,或水入则吐,厌肢冷,易卧,脉细[3]。治疗宜温阳补肾[3]。用金匮肾气丸,通脉四逆汤,猪胆汁。口渴多饮、多食多尿的人,是口渴症。[3]

解渴也是渴。《黄帝内经·苏文怪病》出版了。这是一种糖尿病。口渴和少尿是主要症状[4]。《太平盛慧芳》卷五十三:“夫渴不尿,因渴也。”

5口咽干燥口渴的症状是指口咽干燥口渴的症状[3]。《景岳全书·中川录》:“每一个病人问他是否口渴,他是口渴的。问他要不要汤,他说不要...是渴,不是渴。”

口干是症状名称[5]。黄帝内经灵枢热出版。指口干、津液不足但又不想喝水的症状。《景岳全书·中川录》:“凡有病人问他渴不渴,他就天天渴。问他要不要汤,那他不要里面没有邪火,所以我不想喝水,所以我真的是阴虚,所以我嘴里没有津液,这口干不渴。”口干多因阴虚津亏,或气虚阳弱,津液不能承[5]。对于阴虚津亏者,宜滋阴生津,用六味地黄丸、增液汤、五指饮等方剂[5]。气虚、阳虚为弱,治疗宜以温阳为要,以七味白术散、小建中汤、金匮肾气丸为方[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