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人参、黄芪

文/雪纪年

下面这些情况是不是看起来很相似:“忙碌了一天回到家,浑身无力,连一句话都不想说”;“稍微动一下就出汗,一不小心就感冒”;呆在同一个环境里,别人没事,我有病。中医提醒,这些情况都与“气”有关。调养好气,可以让免疫调节系统保持在最佳状态,达到预防医学的效果,甚至可以呼应世卫组织致力推广的“健康促进”。

大家都听说过“气”,但都很迷茫。在亚洲社会,人们总是谈论“气”,日本人甚至把它作为日常问候:“ぉですか".气是什么?气虚对人体有什么影响?怎么补气?

气是一种维持身体机能的能量。

长庚医院中医医疗发展召集人黄泽宏博士说,气是一种能量,维持着人体脏腑的运行和生理功能。比如中医的齐威就是免疫调节系统,与抵抗力的好坏有关。脾气负责消化系统的营养吸收,而肺气负责呼吸系统,包括肺活量、调节皮肤出汗等功能。

以“卫气”为例,如果元气充足,可以充分发挥免疫调节系统,使人体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免疫力不太高也不太低。黄泽宏说,像带状疱疹潜伏在神经节里,这个时候你出不来;面对臭名昭著的癌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可以通过激活免疫系统而中毒,这就是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下,有些人很健康,而有些人却生病了。

补气固本防病。

气虚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先天和后天。拥有中西医双执照的益达肿瘤治疗医院辅助中西医结合中心主任陈明峰博士解释说,有些人天生体质虚弱,气虚,要靠后天调理,但气盛的人也要注意,因为面对衰老、压力、疾病、感染、癌症放疗, 即使他们整天在工作中谈论它,人体也会调整器官功能以应对各种情况,气和能量也会在这个过程中被消耗。

气虚一旦得不到及时的补充,除了“疲劳”,还会出现乏力、懒惰、气短、脉弱、舌胖等。中医观察气虚是否是一个重要的指标症状。“气受阻,则痛。”陈明峰说,一旦出现气虚、气滞,相应的部位就容易出问题,比如肺气虚,说话就会无力,咳嗽就会呼吸困难,动起来就会出汗。容易出现脾气虚,肠胃消化吸收和营养不良,进而影响疾病的治愈能力或手外科手术。

“健康不是凭空而来的,平时要好好保重身体,疾病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过去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黄泽宏说,在平时益气固本,可以预防疾病,达到医学界所追求的“预防医学”的效果。已经患病的人要补齐,有助于减少复发,改善预后。长期致力于癌症治疗的陈明峰认为,癌症本身和各种疗程都会消耗大量的元气,会让癌友气虚,免疫力下降。如果不好好保养自己的元气,就会累到负荷不了一个疗程的疗程,加速恶化,甚至影响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毒化癌细胞的效果。

黄芪和人参是补气的圣品。

说到补气,黄芪和人参是公认的补气圣品,在很多中医古籍中都有记载。但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适用的族群和时机都不一样,甚至它们的品种也不一样,所以人们在食用之前要多加注意。

黄芪味甘、味美、价廉,常用于蔬菜。黄芪产于内蒙古,产地有限,数量稀少。是世卫组织药典唯一认可并收录的黄芪品种,是有效成分之一。人参分为人参和白参。红参经过烘烤加工,颜色较深。白参不加工,但颜色较浅,温性较红参弱。

在《本草纲目》中,黄芪有一个响亮的称号“补气之长”,补气效果好,副作用少,适用人群广。作为补气的方法长期调理食用还是挺合适的。黄泽宏举例说,如果肺气得到补充,它可以提高肺活量和人体的含氧量,并帮助因脾虚而没有食欲的人避免不吃饭更累。通过黄芪的“健脾”,可以帮助消化,促进食欲和营养吸收,增加整体的精神和体力。

黄泽宏进一步指出,人参具有很强的补气强心的作用。一旦吃了,会让人精神一振,血压瞬间拉高。对于生活在高纬度和寒冷地区的人来说,经常吃还是可以的。在亚热带地区,我们不建议长期食用,这样容易补虚,导致免疫调节系统偏高,进而出现口疮、流鼻血、皮肤瘙痒、皮疹等炎症症状。此外,人参有抗凝、退奶等副作用,不建议高血压患者、术后患者、哺乳期妇女使用。

冬季进补养生,不要过量。

参与癌症治疗多年的陈明峰医生提醒,人参具有很强的交感神经功能。因为巨蟹座的朋友常有植物神经紊乱,所以不适合人参,否则容易兴奋过度,造成焦虑,晚上睡眠不好。黄芪没有这种副作用,还能稳定患者情绪,帮助入睡,但也不宜过量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