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蔻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拉丁名5英文名6功能主治7中药小豆蔻字典7.1小豆蔻别名7.2来源与产地7.3性味归经7.4功能主治7 .5砂仁用法与用量7.6化学成分7.7药理作用8中药小豆蔻字典8.1产地8.2拼音名8.3砂仁别名8.4产地8.5 8.7性状8.8化学成分8.9炮制8.10性味8.11归经8.12功能主治8.13砂仁的用法用量8.14注意事项8.15附件8。 . 16备注8.17来源9参考附件:1白豆蔻处方2白豆蔻中成药3古籍中的白豆蔻1。

2英文参考水果ammmirotundus(La)[中药术语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中药术语审查委员会。中医术语(2004)]

3.总结砂仁豆蔻为中药名称,出版《本草笔记》。又名“豆蔻”。砂仁的果实。姜科和砂仁属。来自砂仁的Maton[1]。

4拉丁名称frutus ammmirotundus(La)(中医术语(2004))

5英文名cardamon fruit(中药术语(2004))

6功能主治豆蔻是眼科常用的芳香祛湿药,具有祛湿和胃、行气的功效。用于治疗结膜疼痛、视物模糊、聚星障碍等。由湿滞湿热所致。常与杏仁、薏苡仁配伍。如三仁汤。

7《中药大辞典》豆蔻豆蔻是中药的名称,来源于《本草》[2]。

7.1豆蔻别名:豆蔻,豆蔻,豆蔻[2]。

7.2来源和原产地砂仁。姜科的。砂仁的果实(使用时去壳)[2]。主产于越南和泰国,我国南方也有引种栽培[2]。

7.3性味辛温,入肺、脾、胃经[2]。

7.4功能主治燥湿、行气、暖胃、解郁、解酒[2]。主治湿阻气滞、胸闷腹胀、胃脘冷痛、消化不良、呛咳、呃逆、呕吐、恶心等[2]。

7.5豆蔻用法用量:1.5 ~ 6g [2]。后下[2]。

7.6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右旋龙脑、右旋樟脑、桉叶素、松油醇[2]。

7.7药理作用酊剂或酊剂具有良好的芳香和健胃作用[2]。其挥发油可略微增强小剂量链霉素对豚鼠实验性结核病的作用[2]。

8《中药大辞典》砂仁豆蔻8.1来源《本草》

8.2拼音名称Bá i Dê u Kê u

8.3豆蔻肉豆蔻别名:骨(本草注)、壳椰子(本冯静元)、豆蔻肉豆蔻(本草释义)。

8.4来源为姜科植物砂仁的果实。6月10-6月12,果实黄绿色不裂时采收,去除残留果梗,晒干。

8.5原始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匍匐,厚和有节,近木质。茎直立,圆柱形,高2 ~ 3米。叶2列,无叶柄,线状披针形,披针形或倒披针形,长23厘米,宽7.5厘米,稀有65,438+00厘米,顶端细而尖,基部窄,边缘近波状,表面光滑,舌长7毫米,顶端2裂,有长刚毛。穗生于根茎上,花茎和花梗长8厘米;有卵圆形鳞片,顶端尖锐,基部短而密被绢毛;苞片卵球形,先端锐尖,具缘毛,灰色,可达3厘米;小苞片管状,3齿,稍被绢毛,长15毫米;花萼管状,3裂,具长柔毛,裂片刷状;花冠透明黄色,细管,长2厘米,喉部被微柔毛。裂片钝,长约65438±0厘米,唇瓣倒卵形,长65438±0.6厘米,先端稍3裂,中部厚,被微柔毛,黄色或有红色条纹;侧生退化雄蕊钻形,长3毫米;花丝宽,有凹槽,长5毫米,花药长3毫米,药隔附属物3裂,3裂片等长,长方形;蜜腺2个,半圆柱形,长2毫米;子房下位,被绢毛,3室,胚珠多数。蒴果扁圆形,直径约65438±0.5厘米,灰白色,3瓣裂。

8.6生境分布在热带地区栽培。分布于泰国、越南、柬埔寨、老挝、斯里兰卡、危地马拉和南美洲。广东、广西、云南也有栽培。

8.7干果叫“豆蔻”。略呈球形,有不明显的钝角三角形,直径约1.2 ~ 1.7厘米。外皮黄白色,光滑,有25 ~ 32条纵脊,一端有小突起,一端有果梗痕;两端沟内常有黄毛。果皮轻脆,易纵向裂开,内含20 ~ 30粒种子,集结成一团,俗称“椰球”。椰子球分为3瓣,有白色隔膜,每瓣有7 ~ 10粒种子,俗称“肉豆蔻”或“椰子饭”。为不规则多面体,直径3 ~ 4 mm,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细波纹,一端有小圆坑。硬,白色部分,油性。气息清香,味道辛辣清凉。最好是人饱满,果皮薄而完整,气味浓郁的。地点:越南和泰国。

8.8化学成分果实含挥发油,包括D龙脑、D樟脑、葎草酮及其环氧化物、1,8桉叶素、α和δ胡椒烯、α和β蒎烯、石竹烯、月桂烯、桃金娘烯、香芹酮、松油烯4醇、杜松。

8.9加工整理杂质,筛去头皮屑粉碎,或剥去果实外壳,取仁粉碎。

《本草纲目》:“豆蔻去皮煎入药。”

8.10性辛温。

①《开宝本草》:“辛,温,无毒。”

②医学起源:“气热辛。”

8.11经络入肺、脾经。

①本草汤:“始于太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物性质说明》:“入肺、脾、胃。”

(3)返老还童本草:“入心、肝、脾。”

8.12具有行气、暖胃、消食、和胃的作用。治气滞、食积、胸闷、腹胀、呛咳、恶心、疟疾。

(1)《开宝本草》:“主积寒气,止呕,恶心,消谷降气。”

②《本草经》:“调理寒胃。”

③药的由来:“主治之秘”指的是散胸气滞,感寒腹痛,温脾胃,暴赤目赤的药。"

④杨世英:“治脾虚、呕吐、寒热、散劳、散三焦之疟。”

⑤王:“补肺气,益脾胃,调元气,收脱气。”

⑥《本草纲目》:“治噎膈,消疟,寒热,解酒。”

⑦《本草纲目》:“祛寒湿,溶食消肿。”

8.13豆蔻内服用法用量:煎服(不宜久服),0.5 ~ 2元;还是进了药丸,散了。

8.14注意阴虚血燥不寒湿的人。

(1)《本草经》:“火起,使人作呕,因热腹痛,宜避之。”

(2)《本草》:“凡咳嗽呕吐者,非因寒,乃因火;疟疾不是由邪引起的,而是由阴阳两虚引起的;”红脉白翳于目,非因骤病风寒,乃因血虚血热于目久,不宜犯。"

③《本草纲目》:“肺胃火、气虚者禁用。”

④经典遇上原著:“忌见火。”

8.15附件①治疗食欲不振、呕吐、疼痛:豆蔻仁三钱。末了,送酒。(“赤水朱轩”豆蔻粉)

(2)治胃风冷,吃了就想吐:豆蔻籽三粒,捣碎过筛,磨得更细,好酒一杯,微温,饮三两。(“随身携带”)

③治脾胃气不和,止脾泻:砂仁(带仁,半生半熟)、枳壳半斤(去瓤,入瓤煮至软,麸炒至香)、肉桂(去皮)、陈皮(去瓤,炒细切片)、诃子(去核,去皮)。六味奉上,杵为终。每次取钱的时候,你都会得到一杯水。将姜、枣翻炒至7分钟,微温服用。如果要药丸,就用上好的枣,熬成浆,去皮去核,细磨,使药丸大如桐子。用姜打碎,炒至黑色,水煎,服十五丸。(“博济坊”豆蔻粉)

(4)治气——膈脾胃,根本不吃:豆蔻仁、砂缩22片,陈米1升(洗净,微咽,锅煎),丁香半片(不用火)。上面是细粉,枣肉是丸子,比如小红豆。每次吃五七十粒到一百粒,喝米汤。(《魏氏家藏》太仓丸)

⑤治疗孕期呕吐:豆蔻一元,竹茹三钱,三枣,鲜姜一元。将生姜捣碎取汁,将前三味药放入茶杯(约50 ~ 60ml)中煎服,过滤,姜汁冲服。(武汉医疗卫生(三):288,1959)

⑥治小儿呕吐胃寒:豆蔻仁14粒,砂仁14粒,生甘草2钱,炙甘草2钱,常拌入小儿口中。(《天下医生得良方》)

⑦治疗呕吐:砂仁、藿香、半夏、陈皮、生姜。用水煎服。(《沈氏尊圣书》豆蔻汤)

⑧治疗产后呃逆:豆蔻、丁香各一半。仔细研究了一下,桃核汤一元一个,以后再喝。(干坤商务)

8.16备注还有一种豆蔻,是姜科豆蔻的干果。卵圆形,两端尖,3个钝边,长1 ~ 1.5厘米,直径约1厘米,表面乳白色至黄褐色。种子球有3片花瓣,每片花瓣有5-9粒种子,每粒种子呈椭圆形或3-4棱形,表面为浅橙色至深红棕色。截面是白色的。它香、辣、微苦。产于越南、斯里兰卡、印度等地。这种豆蔻在市场上也作为豆蔻用户使用,但质量较差。

8.17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