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性善论”的大致内容是什么
孟子“性善”的“性”有以下两层含义:一、“性”是人的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性”是一个接近自然和本质的概念;其次,“性”作为人的特征,进一步指的是人所固有的能动的主体性。孟子所谓的“性善”当然不仅仅是指人性本善,更进一步是指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主动主体向善。孟子认为,善的这种内在的、动态的主体性是通过人的心理感受表现出来的。它从人的现实心理感受中表现出人的先在善。他相信,只要是人,就必然有向善的能力。所以说人性本善,就是说善与人的存在是内在一体的。善不是恶的对立面,恶没有独立的来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孟子把仁义之心看作是一个人良好的知识和能力:“有能力而无学问的人也是好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孩子爱自己的亲人;只要他在,他就尊重他的兄弟。亲,仁也;敬为长,义也;当然,必须指出,人的“性善”是指仁义礼智之心是人的内在取向,这里的“必然”不是自然决定论意义上的必然,而是价值意义上的必然,即作为人,这是对人的价值肯定。同样,说人的“性善”也不是指“每一个”按孟子自己的说法,人的“性善”在于人有行善的“基础”,有行善的主动性、自主性、自足性和方向性:“混混之源,日夜不舍,太平洋中落后,有其根源。”爱子进一步强调,“性善”不仅在于人先行善,还在于行善于现实——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