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中药的鉴别,感官水平是在哪个时代发展起来的?

从汉代到明清,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表明,口尝是最古老、最可靠的鉴别药物的方法,可以准确地鉴别出药物特有的气味。乌拉尔甘草的名称。《神农本草经》中所收的苦参、五味子(均以性味突出为名)和细辛(因根细长辛辣而得名)都总结了每味药最突出的性味。

明代刘等人编纂的《本草纲目》收载了1815种药物和48种新药。书中从苗、形、色、味、气味等方面逐一记录了与性状鉴别有关的内容,并附彩色药物图谱,具有现代中药性状鉴别方法的雏形。

中药鉴定发展史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已知最早的药理学专著。作者不详,该书成书于西汉,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知识。共有365种药物,分为上、中、下品。

《本草经注》是梁代陶弘景根据《神农本草经》和《名医别录》编纂而成的,收载730种药物。全书按照药物的自然属性对药物进行分类,是后人按照药物的性质进行分类的指南。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唐代李记、苏静等人编撰的一部专著。是中国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布的具有国家药典性质的。有850种药物,出现了图形识别的方法,为后来图文并茂的草药奠定了基础。

《海药本草》含有从外国引进的药物。

《甲酉本草》、《图说本草》、《图说本草》,卷数***21,阐述了药物的起源、形态和用途,成为后世草药图说的范本。该书为墨线药图初版,药图多为现场草图,图名多以州县命名,可见当时对药材质量的评价已经非常重视药材的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