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
河源到贵德是山地和草原高原;青藏高原的归属;海拔3000米以上;4000米以上的山峰;海拔4200米的源谷。贵德从金梦河开始的河段是黄土高原,东有吕梁西坡,南有渭河谷地,北有鄂尔多斯高原,西有兰州谷地。黄土高原的海拔一般在1,000 ~ 1,300米,地势不平,坡陡沟深。冲沟地面坡度65,438+0.5 ~ 20度,冲沟面积占40 ~ 50%。沟壑密度每平方公里3 ~ 5公里,切割深度1米以上。在金梦下面,它进入地势低洼的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仅为0.12%。水流减缓,大量泥沙淤积,河床高出地面4 ~ 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形古河床和古天然堤,成为缓丘洼地相间的倾斜平原,洼地相对开阔平坦。
黄河从贵德到民和海拔3000到1.600米,从民和下川口进入甘肃。该段气候温和湿润,有“高原小江南”之美誉,水流清澈见底,又有“天下黄河贵在德清”之称。宁夏的宁夏平原和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因为地处黄河上游,水资源丰富,灌溉方便,农业发达,水生植物丰富,所以被称为长江。
河流流域调查
黄河从源头上游至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河口镇,全长3472公里。中游为河口镇至壶口瀑布南孟津,河长1206 km。桃花峪以下是下游,河长786公里。(关于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有多种意见,此处采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自东向西横贯中国,流域东西长1.900公里,南北宽1.654,38+0.000公里,总面积752443平方公里。
黄河,像一只昂首挺胸的雄狮,从青藏高原穿越青海、甘肃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和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在晋陕之间的山沟里;突破“龙门”,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穿过华北平原,奔向渤海之滨。流经9个省;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65,438+0,000多条溪流和河流,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7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全流域年均降水量约400毫米,而黄河年均径流量仅为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排名第八。流域内耕地2亿多亩,加上下游沿豫鲁河地区,人口约6543.8+0亿。
全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年均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由于水土流失,支流带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年最大输沙量3965438+1亿吨(1933),最大含沙量920kg/m3(1977)。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654.38+0.6亿吨,平均含沙量35 kg/m3。中国世界纪录协会认为,黄河是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枝
黄河的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丽、清水、大黑、窟野、武定、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
主要湖泊
有扎陵湖、鄂陵湖、乌梁素海、东平湖。
黄河流域卫星地图干流峡谷
黄河干流有30个峡谷,上游28个,中游2个。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没有峡谷。干流峡谷段长1707 km,占干流全长的31.2%。
生物资源
黄河干流鱼类121种(亚种),干流纯淡水鱼类98种,占总数的78.4%。主要经济鱼类有裸斑鲤、扁缘燕齿鱼、厚唇裸重唇鱼、黄河裸唇鱼、蓍草、北方的通榆、鲤鱼、鲫鱼等。黄河上游鱼类只有16种,组成比较单一,鲤科和泥鳅科只有裂腹鱼、蓍草鱼、泥鳅等。中下游鱼类大体相似,以鲤科为主。中游鱼类71种,没有鲢鱼、鳙鱼、鳊鱼、鳊鱼等典型的平原鱼类。中游上游有裂腹鱼和泥鳅,下游有78种鱼类,包括多种过河口和半咸水的鱼类。黄河支流调查资料显示,根据甘肃洮河、陕西渭河、泾河鱼类统计,渭河有30种,其次是洮河11种,泾河只有4种。中上游支流多为鲤科、泥鳅科的小型鱼类,少数为塔斯马尼亚鱼、鲶鱼,经济鱼类为鲤鱼、鲫鱼、蓍草鱼、鲶鱼。
历史上,黄河流域长期被视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被誉为中国文化的摇篮。历史上频繁的灾害也让黄河被称为“中国之忧”。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黄河决口1590次,改道26次。平均三年两个缺口,百年一个大分流。1938年,黄河改道,河水南下夺淮,淹没豫东、皖北、苏北大片土地,人口1250万,死亡89万人。
注意事项:
近年来,黄河水域的生物遭到破坏,现在只有不到100种鱼。兰州市渔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认为,黄河上游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导致黄河含沙量大;由于干旱少雨,黄河的水量正在减少。工业城镇废水污染;人为捕捞等因素是黄河水量减少的原因。
为恢复黄河生态,保护生物资源,甘肃省农牧厅渔业处从2000年开始对黄河甘肃段实施“增殖放流”计划。据渔业部门负责人介绍,放鱼数量从去年的700多万条增加到今年的800万条,以黄河土著鱼种——鲤鱼、鲶鱼、草鱼、鳙鱼为主要对象。
河流分割
关于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众说纷纭。黄河水利委员会将河口镇和桃花峪分为上、中、下游。传统的中学教科书将河口镇和金梦分为上、中、下游。学者杨认为青铜峡和更合适。学者许主张以河南焦作市武陟县的嘉应关作为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以下是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
向上游
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以上河段为黄河上游。上游全长3472公里,流域面积38.6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总量的51.3%。上游总落差3496米,平均比降1‰;大型支流43条(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以上),径流量占全河的54%;黄河上游仅占全河年输沙量的8%,水多沙少,是黄河的清澈水源。河流上游受青海阿尼玛青山、西樵山和南山控制,呈S形弯曲。根据河流特性的不同,黄河上游可分为三部分:源头段、峡谷段和冲积平原段。
青海卡日曲至青海贵德龙羊峡的上部为河源段。河源段起于卡日曲,经星苏海、扎陵湖、鄂陵湖至玛多,绕过阿尼玛青山、西青山,经龙羊峡到达青海贵德。该段河流大多流经三四公里的高原,河道曲折,两岸是湖泊、沼泽、草滩。水质清澈,水流稳定,出水量大。河段内有扎陵湖和鄂陵湖,均在海拔4260米以上,库容分别为47亿立方米和6543.8+0.08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黄河从青海玛多到甘肃玛曲,流经巴颜喀拉和阿尼玛卿山之间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多数河段都有宽阔的山谷,偶尔有峡谷。黄河从甘肃玛曲到青海贵德龙羊峡,流经高山峡谷,水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发源于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该段汇入黄河。
青海龙羊峡至宁夏青铜峡段为峡谷段。该段河流流经多山丘陵,由于岩石性质不同,河谷和宽谷交替出现:河谷形成于坚硬的片麻岩、花岗岩和南山变质岩中,宽谷形成于松散的砂页岩和红色岩系中。该段有20个峡谷,包括龙羊峡、积石峡、刘佳峡、八盘峡和青铜峡。峡谷两侧都是悬崖峭壁,河床狭窄,河流坡度大,水流湍急。从贵德到兰州,这一段是黄河三大支流的集中河段之一,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流入,大大增加了黄河水量。宁夏龙羊峡至下河沿干流河段是黄河“富矿”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水电基地之一。
④水库调节能力低,水资源管理不统一;
⑤水费低,不能唤起人们的节水意识,工农业用水浪费大;
⑥环境污染大大降低了黄河水的利用率。
⑦沿河工厂污水排放过多。
瀑布
由于泥沙淤积,在全长5464公里的黄河大部分河段,河床高于流域内的城市和农田,且都受到堤防的约束,因此被称为“悬河”。那么黄河是从哪里变成“悬河”的呢?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西南的磴口县,这里黄河平均比县城高4到6米。
黄河在中条山和秦岭之间流淌,从河南金梦穿过。从这里出发,距黄河30公里,就是我国著名的都城洛阳。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自东周以来,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杨迪)、唐朝(武则天)、后梁、后唐都在此建都,被称为“九朝古都”。
山谷迁移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自古以来就是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纪,黄河下游因河水浑浊而被称为“浊河”。1世纪初指出“河水重浊,数一石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增多。这些泥沙一部分堆积在下游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高度淤积,都受到堤防的约束,长期形成悬河。秋、夏汛期,防御薄弱,从漫顶到分水不等。据史料记载,在1946之前的三四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3次,河流改道26次,决口1000多次。洪水北起海河,南至淮河,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对我国黄淮海平原的地理环境影响巨大。
就黄河下游变迁的特点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战国以前的堤防
上限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当时黄河下游流经河北平原,在渤海湾西岸入海。因为两岸没有堤防,河道极不稳定。据文献记载,黄河多次往返,其中有《龚宇》、《山海经·北山经》、《汉书·地理》记载的三段。前两条路在河北平原西部,沿太行山山麓向北。山经下游一般向北流向永定河冲积扇南缘,向东经过雄县、巴县,在今天津附近入海。龚宇下游在今天的莘县与山景河分叉,经过今天的河北平原中部,在青县以东入海。韩志的大河离开太行山东麓,流经豫东北、鲁西北、冀东南,东北至黄骅县。战国中期以前,上述三条河流要么相互支配,要么同时存在,但它们流经韩志的大河是常见的。在古代,“河”是黄河的专名。据《汉书》记载和《水经注》记载,河北平原有10多条被称为“河”的水道,它们可能都是黄河经过一定的断流和迁移后的老路。
②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初(从战国中期到西汉末期)
战国中期,下游大规模筑堤后,固定的河道就是《汉书2地理》中记载的大河,结束了长期以来多溪分流、频繁改道的局面,我们暂时将其作为黄河的第一次大分流。
战国中期,黄河下游人烟稀少。当初筑堤时,两岸堤防宽度为50李翰(1李翰,相当于今天的414米)。大流(水的主流)要在堤防中游走,河流的蓄洪能力强,不容易决口。此后,牙数与日俱增,在大堤内河航道两侧淤塞的一大片沙滩上进行围垦,筑起人民的堤防自卫。离得远的,离水也就几百步。结果河床受迫,河体曲折,淤积迅速,险情连连。西汉末年,今天河南浚县的河道,“河高于平地”,显然已成为“悬河”。这是秦汉以来黄河中游水土流失加剧的结果。公元11年,王莽东破黄河,河与淮河之间的洪水持续了60年。
③ 1 ~ 10世纪(东汉至唐末)
公元11年(王莽开国三年),黄河在元城(今河北省大明东)上方决口,河水泛滥到清河县以东的几个县。当时因为河水决定向东流,王莽不主张堵口,因为他在元城的祖坟没有受到威胁。公认洪水历时近60年,导致黄河历史上第二次大改道。
此后近千年间,黄河下游相对稳定,偶有漫溢,无大规模分流。原因是:
第一,东汉时期,大量游牧民族开始在黄河中游定居,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取代耕地,水土流失相对减弱。
第二,公元70年,在王景的领导下,西汉后期泛滥的河水得到了综合治理,然后修了一条新的河道,大致流经冀鲁边区,从长寿津(今濮阳西王滨一带),从西汉的大河,顺着古洛河道,经过今范县南部, 在今天的阳谷县和古洛河之间改道,经过今天的黄河和马家河,然后在山东利津县入海。
第三,当时的黄河下游有许多支流,或单独入海,或流入其他河流,沿途还有一些湖泊和沼泽,都起着分洪、排沙、调流的作用。
④10世纪~ 1127(唐末至北宋末)
经过近千年的积累,黄河下游自唐末开始逐渐淤塞。公元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改道近百里。到了五代,溃口频率明显增加,平均不到三年。
到11世纪初,在今天的山东商河、惠民、滨州等市县,河面已是“高楼大厦几乎超过了丈”。此后,溃口位置上移至赣州(今河南濮阳)和滑州(今滑县东老城)一带。总的趋势是河流逐渐向北摆动。五代末北宋初定的池河、恒隆河,都在唐代大河以北。
1048年,商(今濮阳东昌湖姬)决口,其北流经过滏阳河与南运河之间,下游(今南运河)与界河(今海河)在天津入海,史称“黄河北校”。这是黄河历史上的第三次大改道。(黄河北流有三次:上胡昆、小武昆、内黄口)
⑤1128 ~ 65438+6世纪中叶(晋朝至明嘉靖万历年间)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为阻止金兵南下,宋、东京留守的杜充被迫在河南华县西南破河,使黄河东流经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南部,入泗水,夺泗入淮河。从此,黄河离开了春秋战国以来流经循化、滑溜一带的旧路,不再进入河北平原。随后的700年间,流入东南的淮河。这是黄河下游变迁史上划时代的事件,也是黄河第四次大改道。
君与滑之间的河道,曾经是黄河下游的一条狭窄河道。由于这一段航道的控制,下游航道的摆动范围基本局限在太行山以东、山东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离开这一段河道后,下游河道转向东或东南,由豫东北向鲁西南摆动。晋代有记载的12决口中,决口后的河荡占该地区的10。
1286(至元二十三年)10黄河在武元、吴恙、中牟、演金、开丰、祥符、祁县、随州、陈留、通许、太康、尉氏、渭川、鄢陵、扶沟。大致可以分为三股;一股在中牟南下,经尉氏、渭川、扶沟、炎陵等地,从水影进入淮河;一股在开封,向南拐,经过通许、太康等地,从旋涡流向淮河。我们称之为黄河历史上的第五次大分流。从金元到明朝中叶,黄河的变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首先,缺口的位置向西移动。最初,裂缝大多在今天的山东(12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然后向西移动到蓟县、吴恙(今天的原阳以东)和演金(12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到13的70年代~ 14的40年代,决口先后移至武元新乡(今原阳西部)和迎泽(今郑州市西固兴镇),几乎达到黄河下游冲积平原顶部。
第二,河流干流逐渐向南摆动。12世纪中叶以后,河流经过豫东北、鲁西南,现在山东省梁山县流入泗水。后来逐渐南荡进入河南东部开封、商丘一带,再经安徽砀山、萧县、江苏徐州入滩。金元时期,两条人造河流决口,先后从河中失明或从漩涡进入淮河。13世纪后期,有一段河流从颍河汇入淮河,到达黄河下游扇形平原的西南边界。
第三,河流下游除了干流之外,还同时分成几条支流,变化不确定。自12世纪下半叶(金大定年间)开始,出现了“两江分流”的局面。后分为三股,均流经废黄河以北,汇入泗水,夺泗入淮河。到13世纪下半叶(元初),下游有几股,夺水回旋,入淮河。后向东流入泗或向南流入淮,东北有时流入马家河、和北清河(今山东东平以下黄河)。往往几股并行,重叠是主要时间,变化极其混乱。元末(1351),贾鲁在治河的时候,曾经治理过河南封丘到徐州的一条河,史称贾鲁河。很快就会毁了。
⑥65438+6世纪中叶~ 1854(清咸丰五年)
到16世纪中叶(明嘉靖中期),黄河下游多溪分流的局面基本结束,“南溪旧路开始堵塞”,“全河出徐、邳,夺泗入淮。”这是河势的重大变化。后来万历初年,潘继勋实行“筑堤治水,以水攻沙”的政策,河道下游基本固定,也就是这张地图上的废黄河。虽然后来有溢出。但很快又回到了老路。堤坝建于清朝初期。河南的河流有一段时间相对安全,而山东和江苏的河流决口数量增加。江苏徐州至淮阴一段,兼作运河,是“咽喉要道,最重要”。潘继勋治河的重点就在这一河段,大修河道两岸的大堤、格堤、月堤、远堤,改建高家堰,提高洪泽湖水位,蓄水,刷黄河。清初河灾的重心从淮阴下移到河口,是因为金元以后黄河长期霸占淮河,大量泥沙排入河口,使坡度发生变化,加速了河口以上河道的淤积。所以18世纪以后,徐州以下的河灾最为集中。19世纪后,河道淤塞废弃,决口年复一年。此外,国内政治动荡和无效的河流管理使得新的改道不可避免地发生。
⑦ 1855(清咸丰五年)~ 50年代以前。
1855年6月,黄河在河南杨澜通瓦室决口,先淹至西北的封丘、祥符县、村,后向东流至兰义、考城、长垣三县,再分三股:一股由曹州以东赵王河输至章丘;一股流经长垣县至东明县雷家庄,在此分成两股,均向东北流向章丘镇;三河交汇后,过章丘运河,经无盐河入大清河,经利津牡蛎口入海。这是黄河第六次大改道。按我国现行行政区划,黄河下游路线流经河南荥阳、郑州、原阳、演金、封丘、中牟、开封、兰考、濮阳,山东曹西安、单县,安徽砀山、萧县,丰县、沛县、徐州、郫县、睢宁、宿迁、江苏。但改道后,黄河突破原有河道,改向东北方向,借大清河流入山东渤海。这一决口结束了黄河下游从淮河入海,再回到渤海湾的700年历史。在随后的20年里,洪水在以通瓦室为顶点的三角洲冲积扇上自由泛滥,北至金地,南至曹西安和砀山,东至运河。水势分散,正在下滑。直到1876才完成整个河堤,现在黄河下游已经基本成型。在河流下游,从童瓦室到桃城埠,经常发生决口,故称“豆腐腰”。
1938年6月,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花园口大堤是人为打开的,企图阻止日本侵略者带着洪水西进。这次决口导致黄河、南河淹没了贾鲁河、何英和涡河之间的地区,造成了历史上罕见的严重灾害。这也是黄河历史上的第七次大改道。
最近,沙尘暴的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现在,专家说,如果人类乱砍滥伐,黄河源头很可能淹没在沙尘暴中。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起源,但被称为母亲河的源头,今天却被荒山包围,到处是沙尘暴。
专家指出,人类违背自然生活方式的非法砍伐是破坏水资源的主要原因,这使得这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生态系统面临崩溃,很可能成为人类文明破坏的又一遗址。
正是黄河的频繁泛滥造就了中华民族“居安思危”的性格。中华文明也是从大禹治水、引河入海的艰苦奋斗开始的,以至于很多朝代都设立了河道管理机构,中国人民还设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这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黄河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对中华文明的走向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编辑本段]旅游资源
生机勃勃的上游河段——这一河段被称为黄河水力资源的“富矿区”。其中,从龙羊峡到青铜峡,河流峡谷相间,河床比降大,水力资源丰富。规划利用缺口超过1.200m,装机容量超过1.00万千瓦,占全河近50%。年均发电量近600亿千瓦时。
温柔缠绵的宁蒙河段——黄河在这里平静地流淌,灌溉着两岸的农田,造福着当地百姓。所以有“黄河富宁夏天下第一”和“黄河之险,只富一方”的说法。宁夏银川附近土地平坦,面积广阔,2000多年来一直采用黄河水自流灌溉。这里物产丰富,珍贵的中药材枸杞、银川大米品质优良,被誉为“江北”。(枸杞照片)内蒙古河套平原很干燥。在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在这里,“没有水就是沙漠,有水就是绿洲”。黄河水为这里的工农业生产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黄河中游——陕甘宁峡谷,黄河在这里劈开万仞山,像一根竹子,形成了黄河上最长的连续峡谷河段。这一段有两个著名的地方:
1.壶口瀑布——黄河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向这里,咆哮而去。壶口瀑布不仅是黄河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不畏艰难、勇于开拓、锐意进取精神的象征。“风在咆哮,马在呼啸,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首雄壮的歌,唱出了黄河的风华,更唱出了中华民族所向披靡、艰苦奋斗的英雄气概。(歌词选自《黄河大合唱》)
2.龙门——“鲤鱼跃龙门”的故事由此而来。据说鲤鱼能跳过龙门就能变成龙。这个传说表达了人们努力奋斗后达到理想状态的美好愿望,也激励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奋斗不息。相传是大禹开凿的峡谷,所以又叫禹门口。
[编辑本段]相关信息
654.38+0.5万年前,山西省靠近黄河的芮城县出现了西后渡猿人。后来,654.38+0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理猿人沿着黄河捕鱼狩猎,繁衍生息,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
7万年前的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的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黄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年至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距今7000年至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距今3700年至2700年的青铜文化遗址和公元前770年出现的铁器文化遗址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开始,黄河流域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傅、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揭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秦煌汉武,唐宗宋祖,一代骄横的成吉思汗,这些皇帝带领中华民族将古老的黄河文明推向了举世瞩目的辉煌巅峰。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果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也传遍了全世界,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第一,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中国第二长河,一条5464公里长的河流,蜿蜒在中国北部。从空中看,它像一个巨大的“吉”,它是我们民族特有的图腾——龙。
二,黄河的人物塑造
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皇帝、黄皮和传说中的龙,所有这些黄色的象征将这条流经中国心脏的浊流升华为一条神圣的河流。《汉书·沟记》视黄河为万水之首:“中国有百川之源,黄河为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