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炳新在20世纪90年代赚了80亿元。他被一个老头坑了名誉扫地是怎么回事?
或许就像人们常说的“好汉不提当年勇”,是什么原因让首富吴炳新跌下神坛?现在,他还有机会再次回到市场上的游戏竞技中吗?
第一,奋斗,年轻人自成一派。
在吴炳新的童年,没有温暖的父母和兄弟,没有富裕的生活条件。他早年失去父母,由大哥抚养长大。他11岁才上小学,却因为生活困难只能草草结束学习生涯。
也许是因为没有上过学的自卑,加上早年艰苦生活的打磨,16岁的吴炳新通过自学自荐,成功成为了村里的一名初级社会会计。就这样,他尝到了自己努力带来的甜头。
年轻人的心总是不安分的,吴炳新不满足于留在家乡做一个小职员。1978年,聪明能干的吴斌鑫瞄准改革开放的未来趋势,辞职下海创业。
但是,生活不是小说,遇到机会就能准确把握。就在你即将大干一场的时候,你被诊断出身体有问题。他的肝脏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一度有生命危险。但是他怎么会愿意这样抑郁下去呢?我得从身边的小生意做起,挣钱是一点点的。
卖过豆芽,开过糕点厂,承包过购物中心,48岁的吴炳新攒了一点钱。还在治疗肝病的同时,关注了生物制品“天安851”。
第二,因病出现了保健品大亨。
因为常年患病,吴炳新研究了很多中西药物和保健品。“天安851”的出现,再一次触动了他敏感的商业嗅觉。这款主打中老年市场的保健品试剂,本应成为吴炳新保健品王国的第一枪,但并未奏效,产品在市场上的反响平平。
正当他在看市面上其他产品的时候,上海交大的“只有1”再次进入他的视线。经过专家认证和自己亲自试验后,他主动与上海交大取得联系,承担了试剂口服液的宣传营销工作。这一次,吴炳新终于成功地创造了自己的世界。
1989年,吴炳新和儿子吴四伟创办了淮南大陆拓营销有限公司,正式开始涉足健康医疗行业。拓晓公司首先推广“仅1”,辅以其他医疗设备,很快赶上了席卷全国的保健品热潮。到1992年,在中国建立了15家子公司,年销售额达到15亿元,1993年达到10亿元。
在医疗保健行业挖到第一桶金的吴炳新并不满足于合作。他开始尝试自己开发推广新的保健品。经过无数次失败后,吴炳新推出了三种口服液。
三口服液带来的市场效应是巨大的。短短两年,仅三款口服液销售额就达到23.5亿元,1996年更是远远超过80亿元。抱着趁热打铁的目的,吴炳新父子北上,7年后又变成了北京朱三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高达6543.8+0亿。
作为一家专业的保健公司,其子吴四伟先后在北京和南京建立了保健食品厂和理疗设备厂,建立了完善的保健服务门店连锁网络。一个集科研、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保健帝国由此建立。
第三,繁荣会衰退,因为谋杀,工业崩溃。
依靠专家和政府的背书,三家公司持有20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保健品,发达的市场网络遍布全国12沿海发达城市。此时的保健品市场已经步入正轨,人们的科学素养在不断提高,市场脱离了最初的野蛮生长阶段,进入了相对正常的交易状态。然而,朱三集团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势头。
从1994的几十个人到15000,有600多个分公司,2000多个办公室。除了西藏部分地区有接缝外,三厂真的遍布五湖四海,基本达到了填鸭的水平。
就这样,朱三重新建立了自己的“中医帝国”计划。这起耗资3亿多元的收购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收购国有药材公司,共有17家。还整体收购了吉林六合制药厂,并购买了另外16家企业的51%股份。就这样,这三种植物甚至吸引了史玉柱,史玉柱专程来到济南,向吴炳新请教营销管理方面的问题。
刷地板,砸广告,拍宣传片。朱三创造了无数新的营销策略,被其他企业反复模仿并发扬光大。但就在这个时候,一场谁也没有想到的官司,成了中国保健品市场信誉崩塌的开始。
1996,湖南常德一老人生前喝了八瓶朱三口服液,家人将这三片告上法庭。常德中院一审判决三板败诉,赔偿死者家属29.8万元。送检的三款口服液也被发现不合格。这样,朱三集团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短短一年时间,销售额从几亿元暴跌到不到10万。工厂除非减产否则停产,约15万员工被迫陆续下岗。
三株的失败让消费者对昂贵保健品背后的真实效用越来越谨慎,间接导致了保健品行业的寒冬。但是吴炳新并没有完全放弃三株,他继续呼吁。
努力是有回报的。1999,三株胜诉,湖南省高院为三株平反,并明确三株口服液为安全高科技产品。
都说正义可能会迟到,但不会缺席。然而,迟到的正义已经赶不上疲惫的市场,医疗保健行业的萧条再也无法逆转。然而,深受打击的吴炳新仍然拿着眼泪鼓起勇气重新开始。辛和他的新事业正等待着更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