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哲学特征及其演变规律

中医是一种起源于中国,以中国古代汉族医疗实践为基础的传统医学。它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根据我国国家科学技术术语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术语,中医是以中医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中心,研究人体生命活动中健康和疾病的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1]。中医是“在中国起源和形成的,具有整体观念、相似观念(以类比象)、辨证论治特点的医学”。

中医理论来源于医学经验的总结和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其内容包括精气理论、阴阳五行理论、气血津液、脏腑经络、体质、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养生等。早在两千多年前,专著《黄帝内经》问世,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今天,中国与传统医学相关的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法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

中医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其辨证论治。主要特点是:

人们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由阴阳两种物质组成。阴阳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总是在运动变化的。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一旦这种动态平衡被破坏,就呈现出一种病理状态。但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我们并不是采取孤立的、静态的方式来看待问题,而大多是从动态的角度出发,也就是我们强调的“恒动观”

认为人与自然是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的发生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域疆域、早晚等)密切相关。).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有不同的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所以,在诊治同一种疾病时,更要注意天时、地利、人和,这是不一样的。

人们认为,人体的所有组织和器官是一个整体,它们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因此,我们从不孤立地对待某一种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和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