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乐县在哪里?

康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总面积1361平方公里。总人口为240 000人(2004年)。

县人民政府设在附城镇,邮政编码731500。代码:622922。区号:0930。拼音:县。

行政区划

康乐县辖5个镇,10个乡:福城镇、苏集镇、胭脂镇、景谷镇、莲麓镇、康丰乡、壶关乡、柳川乡、白王乡、八松乡、明路乡、巴丹乡、上湾乡、草滩乡、五湖乡。

历史的发展

1933年临洮县设康乐管理局,1940年改为康乐县取人民康乐业之意。

2000年康乐县辖1个镇,15个乡:福城镇、康丰乡、壶关乡、柳川乡、白王乡、苏集乡、八松乡、明路乡、巴丹乡、上湾乡、胭脂乡、普巴乡、草滩乡、五湖乡、景谷乡等。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为231721。各乡镇人口(人):附属镇25345康丰乡14934壶关乡20691柳川乡13753白王乡1790苏集乡19856八松乡12429明路。754上湾乡16033胭脂乡19917普巴乡8147草滩乡10024五湖乡11270景谷乡14979莲麓乡1099。

2004年,康乐县辖5个镇,11个乡:福城镇、苏集镇、胭脂镇、景谷镇、莲麓镇、康丰乡、壶关乡、柳川乡、白王乡、八松乡、明路乡、巴丹乡、上湾乡、普巴乡、草滩乡、五屋乡。

社会发展

以莲花山闻名的康乐县,位于甘肃省中南部,临夏回族自治州南端。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平均海拔2000米,地势平缓,总面积1.093平方公里,耕地34万亩。娱乐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是回、汉、藏之间的“茶马互市”。古丝绸之路经过广河、通河府的要塞,也是西北各族人民经济交流的门户。现辖16个乡(镇),有回族、汉族、东乡族等9个民族,总人口23万余人,其中汉族和回族分别占43.7%和52.8%。

休闲娱乐资源丰富,发展前景广阔。历史上有“胭脂三川米粒川”之称。牛羊育肥、蚕豆生产、水果、油菜、药材种植成为农村的支柱产业。除当归、党参外,还有300多种野生中药,年采集量超过1万公斤。沙棘有7万多亩,年产鲜果11万吨以上。蕨菜年产量200多吨。野生蔬菜,如蕨菜、卧龙头、苦羊倌羊倌白菜等,都被加工成绿色

乐康有很多种树。有松、柏、杨、柳、桦等200余种,豹、猞猁、鹿、麝等动物近百种。有60多种珍禽,如蓝雉、鹰、雁等。1975和1984两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县。近年来,康乐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采取退耕还林(草)和荒山造林等措施,绿化荒山,美化家园,再造美丽新康乐。目前,森林覆盖率已达24.6%,高于全省乃至全国的平均水平。乐康县被列为全国退耕还林(草)试点县、全国生态综合治理县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县。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康乐县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近年来,该县立足优势,聚焦特色,立足市场,发展两业三江(两业:旅游业、绿色产业;三川:胭脂三川),建设绿色经济强县,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壮大二三产业,使全县经济社会有了一定的发展。到2003年底,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251亿元,比2000年增长46.6%,年均增长11.65%;财政收入从2000年的979万元增加到1577万元,增长626.5438+0%,年均增长654.38+05.5%。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达3499.6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909万元,比2000年增长64.9%。全县存款余额达到2.52亿元,贷款总额达到31.6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69.65438±0%和80.4%。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乐康制定措施,出台优惠政策,努力成为全省的草畜强县、林业大县、旅游大县、沙棘种植大县,先后在兰洽会、天洽会、乡镇企业联合会上签订了30多个招商引资项目。2001年,该县被确定为国家开放县。2002-2003年连续两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绿色先进县”荣誉称号。目前休闲街全部硬化拓宽,交通、通讯、服务体系较为完善,是投资发展的理想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