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的一生
1914年,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反复研发,终于发明了曲白药,并于1916通过了云南省公安厅卫生所的检验,被列为优秀并公开销售。
1922年,曲在昆明南翔街开设伤科诊所。次年,赠送唐碑“药冠滇南”。1927,“一药三丹一子”精制白药(普通白药丹、三升百宝丹、宝子)研制成功。1928年瓶装白药上市,出口香港、澳门、新加坡、日本等地。
从1933到1935,随着白药名气的不断扩大,继唐题词、龙云题词“针膏无用”、胡题词“白药如神”、杨杰题词“百药之王”、蒋介石题词“功效完美”等等。
1938年,瞿被国民党押往重庆。同年8月因拒绝提供白药秘方而被杀,享年58岁。
1956年2月,全国解放后,瞿遗孀苗向新中国赠送白药秘方,由昆明制药厂生产,并将瞿氏白药更名为“云南白药”。
屈(1880—1938),字星秩,住昭关村人,云南省江川县卫戍区人,云南白药创始人,民国时期中医科创伤名医。善良,生前遗嘱。失去父母,就得靠奶奶和姐夫养活。1892 12岁时,随姐姐袁恩玲学习伤科,开始学习伤科药物炮制、配制的医学知识。凡是上门求医的,都是有耐心的,效果显著。他还博采众长,成为当时江川地区有名的伤科医生。
1902年,屈游遍滇南名山,拜师神农,尝百草。他不耻下问当地的民族医生和草药医生,并获得了许多著名的伤科药物。因此,他煞费苦心地研究、测试和开发了伤科药物“百宝丹”。经过十年苦心的临床验证和配方的反复改进,百宝丹成功了。治疗刀枪伤和跌打损伤,百宝丹的效果最重要。对于任何外伤,只要身体虚弱,没有死亡,人虽然昏迷,也要先入百宝丹,再服虎力散,过期者逐渐止血,再用消毒粉和洗涤止血药敷伤口。轻者半个月后恢复,重者一个多月后恢复。一切疮、疡、痈、疽和妇儿疾病都可以同时治疗,以此丹为主。妇科以血燥劳药酒、养生药酒、赤崩白带散为辅;儿科辅以西昌散,疗效明显。歹徒吴学贤胸部中枪,伤势严重。他敦促张欢治愈他。屈的白药逐渐出名,名声大振。胡里三的名字来源于彝族的虎图腾崇拜。
1916年,曲将白药、虎力散、固骨散处方交云南省公安厅卫生所检验,出具证明,允许公开销售。时任云南巡抚唐任命他为东陆医院云南医务部主任、教导团一级军医。
屈去通海行医。白药由纸袋改为瓷瓶包装,销量增加,销往全国。次年,吴学贤被唐巡抚拉拢,任命为都督。吴感谢治伤,请屈到昆明南强街开伤科诊所。次年,云南军参加北伐,赴广西讨伐军阀,战败后返回昆明。吴学贤右腿骨被枪打断。当时在昆明被法国医院治疗后,汇电、部队等医院都认为截肢可以挽救他的生命。他求助于屈治疗,最终治好了断腿,行走如初,这让西医不得不深深地佩服中国的传统医学。一时间,屈的医术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妙手”和“神医”,前去求医的人络绎不绝。唐太守赐“药冠滇南”,吴赐“效如神”等匾额。
1923后,云南政局混乱,“唐朝”与龙、胡、张、李等争权夺利之时,屈抓住时机,苦心钻研药理、医学化,潜心总结、考证临床。最后白药达到了最理想的疗效,成为“一药三丹一子”。即:普通百宝丹、重型百宝丹、三升百宝丹、保险。于是,云南白药的名声从中国搬到了香港、澳大利亚、新加坡、雅加达、仰光、曼谷、日本等地。
1931年,屈在昆路建“屈药房”,请人写了《屈草木》和《屈生存录》两本书。为了增加白药的传奇色彩,屈给白药起了另一个名字“白宝丹”。白药产量达到顶峰时,销往省内外,年销量达40万瓶,并在香港、新加坡、泰国、缅甸等地开设了网点。但由于白宝丹的知名度高,销量好,很多人为了获取不义之财,制造假白药进行销售。为了维护白药的声誉,对客户负责,曲研究出了一种独特的方法:在瓶口的药粉中加入1-2片,这不仅是曲氏的特殊标志,也是一种具有强大药力的药物。专门用于重症患者,也可以长期保护药物,意为“保险和保护”。因此,它被称为“保险”,被称为“保险”
1933屈当选云南医博会会长。他团结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积极组织医学研究,为全省中医药事业做出了贡献。1938“七七事变”后,云南60军、58军北上抗日。张欢出于爱国,愿意为抗战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向两军全体官兵捐赠了三万瓶百宝丹,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做出了贡献。同年,国民党中央政府派人把屈带到重庆,住进了“四大家族”创办的中华制药厂,并让该厂老板焦出面。以抗日为借口,瞿岩拒绝了,被软禁于重庆,因此抑郁而死,病逝于58岁。张欢死后,他的妻子苗继续经营一家大药房,生产百宝丹。直到解放前,苗蓝瑛都把云南白药献给了人民政府。从此,“云南白药”为人民健康发挥了更大的作用。1951年,“百宝丹”获西南工业展一等奖。1971年,云南白药厂正式成立。1978年,白药产量达到156.8倍。云南白药每年为国家换取数百万美元的外汇。曲的名字与云南白药联系在一起,他的传奇事迹将永远被人们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