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能抗肿瘤吗?

中医门诊病历

“朱医生,我现在已经做好了化疗和放疗的准备,决定开始喝中药调理了。我能每天吃一个海参吗?”病人问。

“海参?我不推荐,也不反对。”我说。

“朱医生,这是为什么?不是说海参抗癌,提高免疫力吗?”病人问。

“这个问题一言难尽,因为我觉得这个说法有问题。至少中医对海参的理解可能还是和普通人的看法不太一样。”我说。

海参的古今记录

海参是否作为中药材,是判断海参药用价值的重要标准。如果一个东西在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但没有入药,至少它在中医中的疗效不一定显著。海参在中药领域的地位如何?接下来,我们来梳理一下从古至今。

海参最早见于隋代《临海水土异物志》。书上记载有一样东西是和海参基本一致的“土肉”。原文是:“土肉黑,如孩童臂长,五寸长,有腹在其中,无口,三分饱,是烤的。”这可能是古籍中对海参最早的记载。但书中并没有记载海参的中药功效,只记载了可以食用。

后来,在历史的长河中,鲜有海参的记载。最早关于滋补海参这一称谓的记载,是在明朝万历年间三十年(1602)学者谢所著的《五杂记》一书中,记载了海参的起源和知识。原文很短,说“海参是辽东海边发现的,一个海上人。”其形似人势,亦为一对蚌。其性温而多敌,故名海参。“但是,谢非医家,《五杂记》只是一则奇闻,所以他对海参功效的记载其实很值得商榷,因为只要是中医临床医生都会知道,海参是不能代替人参的,功效也相差甚远。但正是因为有进士而非博士的记载,才有可能改变之后中医对海参的认识。

在此之后,还有一本书《闽》对海参有更详细的记载。但这本书的作者不是医生,而是学者。记录的海参可以参考,但是可信度不高。

海参在医书中有记载,直到清末的《本草从心》中说:“味甘、咸、温。补肾益精,壮阳治痿。辽海鲜不错。有刺的叫刺参。无刺者,名为广深。”或许海参的中药功效就是从这里被记录下来的。

清代《本草纲目》中也有海参的记载,其功效与《新起本草》中相似,也都记载为滋补品。但不正常的情况是,大部分医书很少记载海参的治疗和用药,更多的是出现在清代的饮食古籍和宫廷饮食记录中。

由此可见,海参在当时是一种高价稀有的产品,所以多为御用而非民间用药。所以,海参的各种记录都要客观看待。

中药和海参

由于中医界对海参的记载并不是很丰富,所以用于海参的名医尤其是名方更是凤毛麟角。大学教材《中医》中没有海参的记载,《方剂学》中也没有海参相关的方剂。海参不在《中国人民药典》中,所以把海参放在中药材的头衔上有些牵强,但如果是滋补成分应该是客观评价。

朱氏内科学后人又来总结了!

海参,价格高但量足,在市场上并不紧缺,因为它的生长周期不长,像人参一样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

目前癌症患者可以吃一些海参作为营养补充,但就海参的营养价值而言,主要是蛋白质,还有很多其他食物在蛋白质上可以互换。

海参能改善肿瘤放化疗患者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吗?个人目前在临床上还没有看到非常明显的疗效。

最后提醒一下,再好的食物,也要有良好的脾胃功能才能被人体吸收。如果你脾胃功能不好,我建议海参暂停或者不要坚持一天吃一块,否则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