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
全国端午节的习俗有:吃粽子、扎彩色丝线、喝雄黄酒、划龙舟、挂艾叶菖蒲、打马球、吃咸鸭蛋、戴香囊、吃糕点、慢跑。我觉得有五个习俗值得一提。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1,端午节习俗: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另一个传统习俗。粽子,又称“粟米”、“粽子”。历史悠久,花样繁多。
在五月底的早上,家家户户都吃粽子来纪念屈原。一般都是前一天包粽子,晚上煮,早上吃。粽子主要是用嫩芦苇叶和竹叶做的,统称粽子叶。粽子的传统形态是三角形,一般以内瓤命名。糯米叫大米粽子,赤小豆粽子叫赤小豆粽子,枣粽子叫枣粽子。枣子饺子谐音“初中”,所以吃的最多,打算读书的孩子可以早点拿冠军。过去,进士们在参加科举考试的那天早上会吃枣饺子。到现在为止,在中学和大学的入学考试日的早上,家长们都要为考生做枣子饺子。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话煮点鸭蛋鹅蛋。吃完蘸糖的甜粽子,要吃蘸盐的鸡蛋。据说五月底吃粽子锅里的煮鸡蛋,夏天不会生疮;中午把粽子锅里煮好的鸭蛋鹅蛋放在太阳底下晒一会儿再吃,就不会头疼一夏天了。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小米就被茭白(zinia latifolia)的叶子包裹成角状,称为“角粟”;用竹筒包装的大米密封烘烤,称为“筒粽子”。东汉末年,小米泡草木灰水。由于水中含有碱,小米被树叶包裹成四边形,煮熟,就成了广东酸水粽子。
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饺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还加入了益智仁,煮出来的饺子称为“益智饺子”。据周人所写的《岳阳风土志》记载:“习惯用树叶把小米包起来,煮熟,煮透。五月五日到夏季至日,一个是粽子,一个是小米。”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杂粽子。米饭混合了动物肉、栗子、红枣、红豆等。,而且品种越来越多。粽子也被用作交流的礼物。
到了唐代,粽子用的米“洁白如玉”,形状出现了圆锥形和菱形。日本文献中有“大唐粽子”的记载。到了宋代,已经有了“蜜饯饺子”,也就是水果进饺子。诗人苏东坡有诗“粽子里见杨梅”。这时也出现了用粽子堆成亭台楼阁和木制车马的广告,说明吃粽子在宋代是非常时尚的。到了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材料从树叶变成了树叶。后来出现了用芦苇叶包裹的粽子,又出现了豆沙、猪肉、松子、枣、核桃等附加材料,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的人们都要泡糯米,洗粽子叶,包粽子,花色品种更多。从馅的角度来说,北方有很多小枣的北京枣子饺子;南方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已经流行了几千年,并传播到韩国、日本和东南亚国家。
?2.端午节习俗:扎五色丝线。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行的五种颜色“蓝、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在端午节,孩子们要在手腕和脚踝上系上五颜六色的丝线来保护他们的健康。
五彩丝线为什么这么厉害?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中,还有一种在山中悬挂五色纸召唤五鬼神的巫术。大概是五鬼神护佑的象征,源于中国古代的五行观念。另外,可能源于古代南方人纹身的习俗。《汉书·地理志》记载,越人“为避之害,纹身于发”。刘义庆,阿津人,著有《世说》等书,书中用五色丝绸包裹粽子投入江中,怕蚊子,怕龙。虽然是传说,但透露出一点值得玩味的信息。
五色丝绸绑在手臂上,或者是纹身,还有其他饰品。如《太平玉兰》引用《海关依桐》遗失篇:“还有织品等杂物,互赠遗物。”条纹,即彩色编织丝带,也与五色丝绸齐头并进。还有赊兵的习俗(这个习俗已经失传很久了,只在《太平御览》中有记载)。这些习俗流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多种美丽好玩的香包等饰品。如《东京梦录》)记得北宋开封,端午节后想买。“白索和艾(多年生草木樨,叶有香味,可入药,内服作止血剂,艾灸用。它也被称为“艾桂花和银样鼓花”。就是佩戴配饰。”《武林旧事》南宋时送给杭州的嫔妃大臣:“翠叶、五色葵花石榴、金丝翠扇、真珠及百绳、簪、经管、香囊、软香龙生服。"
清景帝纪昇:“少女剪彩折福,用柔帛缝制老健人、角粟、蒜、五毒、虎的方程式。”它在端午节被制成人形(从古代艾人发展而来)、粽子、大蒜、五毒、巷虎形状的小香囊。《贾青录》记载了另一种健康人:“城中人以金银丝为繁缨(古代帽子上系于领下的带子),编钟,骑虎,极为精致,并以小钗为串,或以铜丝金箔供女子插鬃,互相供奉,故称健康人。”女性还会在包子上佩戴艾蒿,插上石榴花,既能辟邪,又能起到装饰作用。
?3.端午节习俗:喝雄黄酒。
端午节喝雄黄酒的习俗在中国流传着“白蛇传”的故事,即用雄黄酒治蛇之毒,白蛇现原形。在古代,它在长江流域极为流行。俗话说“喝了雄黄酒,百病皆消”。
俗话说“喝了雄黄酒,百病皆消”。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含汞,有毒。常见的雄黄酒是在白酒或自制黄酒中加入少量雄黄调制而成,没有纯饮。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毒的功效,中药也用于治疗皮肤病。在古代没有碘酒等消毒剂的时候,用雄黄浸泡可以解毒止痒。对于未满饮酒年龄的儿童,大人将雄黄酒涂抹在额头、耳朵、耳朵、手、脚、心脏等部位,起到消毒防病的作用。
古诗云:“唯有小时候不忘,捧艾夫普为额王。”它的意思是,在端午节,孩子们拿艾叶,穿上菖蒲,用雄黄酒在额头上写下“王”字,以辟邪防疫。在墙角、床底等地方洒上雄黄酒,驱虫,清洁环境。
?4.端午节习俗: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和民俗活动之一。它广泛存在于中国南方,北方的江河湖海附近的城市也有龙舟比赛,而且多以划龙舟、舞龙舟的形式进行。
根据历史学家《屈原和贾生列传》的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一位大臣。他提倡兴才赋民、富庶、联齐抗秦,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屈原被逐出京城,流放到沅湘流域。流亡期间,他写下了《离骚》、《田文》、《九歌》等忧国忧民的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入侵楚国京都,屈原不忍抛弃自己的祖国。五月初五,他写完杰作《怀沙》后,投河自尽。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人民悲痛万分,纷纷涌到汨罗江边祭奠屈原。渔民划着船,在河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地互相追赶,到了洞庭湖就不见了。之后,我会在每年的五月五日划龙舟来纪念它。划龙舟驱散河里的鱼,以免吃了屈原的尸体。
在湖南省汨罗市,赛龙舟前,必须先到曲子庙祭拜庙里的翁神,在龙头上缠上红布,然后赛船,既是祭拜龙神,也是纪念屈原。在屈原的故乡湖北秭归,也有祭拜屈原的仪式。祭祀屈原的习俗在《隋书地理》中有记载:“迅疾而至,歌声嘹亮,震动水陆,观众如云。”刘唐玉溪《杜菁曲》自解:“杜菁始于武陵,今与之合,声咸:‘在何处’,四波谷曲之意。”
?5、端午节习俗:挂艾草和菖蒲
端午节挂菖蒲可以让那些蛇、虫、鼠、蚁四处游走。菖蒲在民间被誉为“驱蚊小能手”。
挂艾叶和菖蒲是中国民间的节日习俗。端午节,大厅里挂艾叶,剪成老虎形状或剪成丝带做成老虎,贴上艾叶。女人们竞相佩戴它们来驱走邪灵。用菖蒲作剑,插在门榻上,有驱魔畏鬼的神奇功效。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用菖蒲、艾叶、石榴花、大蒜和龙舟花来制作人形,称为“爱人”和“艾虎”。他们制作花环和装饰品,美丽而芳香,妇女们竞相佩戴它们以驱走邪恶。
民间有句谚语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扫庭,眉心放菖蒲、艾条,挂在堂上。从艾叶和菖蒲的作用可以看出,古人插艾叶和菖蒲有一定的防病作用。端午节也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养生节”。这一天,人们扫院,挂艾叶,挂菖蒲,洒雄黄酒,饮雄黄酒,搅浊,除腐,杀菌,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