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宇“肝胆并治”理论及用药经验

肝胆的生理功能在内脏器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内经》说肝为将军之官,胆为正气之官,十一脏靠胆,说明了这一点。但肝胆疾病也是纷繁复杂的,正如《知医者必辨》所说:“肝气为五脏之病。”林说:“大多数疾病都是由肝引起的。”

从《内经》开始,对肝胆疾病的治疗就有很多论述。例如,王提出了30种治疗肝病的方法,这是详细的。王先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对肝胆的生理病理进行了认真的探索,特别重视肝胆疾病的关系,强调二者的生理互用;病理相互作用,肝胆证候常一起见;治疗要肝胆兼治,根据其证候表现有主次之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高度灵活性。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肝胆的生理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肝在五行中属木,生有东方风木之气,故称脏风木。其枝叶发芽、欣欣向荣、枝繁叶茂的生命力,表现出肝样的“喜文厌郁”的生理特征。

性福。指肝具有疏、达、萌、舒的生理特点。因此,它可以促进气的畅通,血液的运行,食物和饮料的消化,津液的输送。此外,精神活动和妇女的月经都受到肝脏的影响。如果肝脏不能获得应有的自由,就会抑郁或者有害。

体阴用阳。肝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所以有“体为阴,用为阳”之说。血属阴主静,气属阳主动,阴阳相济也是肝的生理特点。肝藏血养筋,苏文经络学说:“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殷琦于筋。”“爪子是肌腱。”所以爪甲的筋脉是肝的表症,肝的阴阳、气血和谐,所以筋脉强健,爪甲红润。而肌腱营养不良和痉挛往往是肝病的见证。为女人而生。古代有“女人生而有肝”之说,因为肝是“血海”,关系冲;肝肾同源,精血交替。因此,女性的月经取决于肝脏的调节,月经失调往往与肝脏有关。

胆属肝,藏精藏汁,主决策。胆汁是“精气之府”,储存的精气来自肝脏,所以胆汁的盈亏取决于肝脏。“勇敢主导决定”说明勇气和果断与勇敢有关,也与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有关。比如程引用《医人参》的话:“不怕大风,就不会被大风所伤。如果你不怕冷,你就不会在寒冷中。不强迫你吃,你就不会有停滞之苦。你的愤怒会随着勇敢而膨胀,邪恶不会这样做。”也就是说,强大的勇气可以抵御邪恶,减少疾病的发生。“春天的精神,春天的崛起,将使万华的安全。所以,如果你胆小如鼠,春光乍泄,其余的也就水到渠成了。“意思是说,胆就像春天太阳低时生发的气,春气发生,万物生长;当胆气上升时,内脏的功能可以蓬勃发展。

木气相和,胆上升,* * *主泄。肝木和谐,气机通畅,脾胃健康。肝气充沛,胆汁充沛,排入小肠,促进脾运化。胆汁上升,促进木气排出。肝胆相济,肝是主谋,胆不是,可见二者的密切关系。因此,肝脏的正常功能需要胆囊的共同努力。例如,疏肝可以使情绪平稳,利胆可以使人勇敢、果断和充满活力。两者的配合可以维持精神情绪活动的稳定,因此对预防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因素有重要作用。因此,肝胆疾病常伴有异常的情绪活动。

(2)肝胆疾病的相互作用

从病理上看,肝脏疾病往往累及胆囊,胆囊疾病往往累及肝脏,所以肝胆往往是同一个疾病。由于肝胆功能特点不同,发病时有不同的证候表现,但可以相互影响,肝胆为同病。

肝风内动,与胆经有关。一般认为肝风内动的病机是肝内杨琪亢盛,所以《内经》说“凡风坠、眩晕皆属肝”。但胆经与肝风的形成有一定的内在联系。胆属肝,肝为风木之脏,胆主春少阳之气。"肝木所生之火,藏于胆腑之中,称为相火."风木疏,相火不强,木气冲达,气血通畅,筋脉绵软。如果胆火过盛,是为了壮火,扰乱肝木,煽风火,因亢奋而变风,引起头晕、震颤、惊风。

肝气郁结,胆损。肝功能不全、气滞、引流不畅会影响胆汁分泌和排泄,而肝气不足会导致胆汁少,胃肠水谷不会改变;或肝气不疏,胆汁郁滞,则可见胁痛、腹胀、厌腻。如果肝气亢盛,胆汁可溢或溢出,出现口苦、黄疸。另一方面,中焦湿热郁结影响胆汁排泄,胆汁郁积导致肝气不适,排泄不畅而导致肝病。肝虚胆怯,优柔寡断。《苏文·冰淇论》中说:“一个肝脏丰富的人会在其中获得成功,这取决于他的勇敢...此人优柔寡断,故胆不足,口苦。”指出肝胆相照影响思维活动。肝病与胆囊,或胆囊疾病与肝脏,往往有意识异常变化。比如,肝气不足可以看做“不开心”,“惊恐不安,如人必拘”。肝气不足导致胆怯,则见胆怯、恐惧、失眠、叹气或失眠。因此,上述病变的治疗必须从肝胆论治。

(三)治疗肝胆疾病

肝胆疾病往往是一样的,肝胆疾病一定要一起治疗。历代医家对肝胆疾病的治疗都有详细的阐述。比如《内经》治肝有三种方法:辛散,甘缓,酸收。疏肝散结、收酸三法为后世肝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难经》指出“损肝者必缓之”,《金匮要略》进一步指出“夫肝之病,用酸补之,用甘药调之”,创制了四逆散、小柴胡汤、芍药甘草汤等重要方剂。在此基础上,《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制成逍遥散,集三法于一方,被后世常用于治肝。王庆·许高认为“肝病最复杂,治法最广泛”,拟以30法治肝,分为肝气、肝风、肝火三类。根据主要症状,治疗方法不同,还挺实用的。

王先生认为肝胆疾病症状复杂多变,故有“肝为五脏之贼”、“肝木如龙”之说。内科杂病中,肝病占总数的67%。因此,探讨其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前人对肝胆疾病的治疗研究相当细致,治疗方法繁杂,方剂众多,但扶正祛邪无二法。

因此,王先生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博采众长,结合自身临床实践,提出肝胆疾病的治疗应重视肝胆疾病的同时治疗,这是王先生治疗肝胆疾病的特色。临床处方以古方为基础,以循证剪裁为特点。如逍遥散、柴胡疏肝散、温胆汤等都是临床常用,但随性别不同、病因不同、证型不同而灵活。处方用药,少量淡味,体现了王先生用药的特点。通常一方不超过10,剂量较轻,6 12g常见,所以剂量的变化也是其中之一。虽然药方的成分没有改变,但其用意却大不相同。

如果肝郁,就要疏肝解郁。

肝气郁结始于气,其次是血。肝气郁结久化为热火,耗阴耗血,重疾在血。逍遥散是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的方剂。

逍遥散原方为:甘草、当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各1 * * 6味,制成粗粉,每服2元,生姜1片,薄荷少许,水一大杯,均煎至7分,然后趁热服用。就其用量而言,属于“光剂”,每次只需2元。目前一般用汤剂,用量较大。

王先生服药时保持古人初衷,剂量较轻,符合他清泄的目的,效果好很多。同时注意随证加减。如果肝郁是因为泄了气,疾病是因为胆,那么疏肝也可以利胆,加上胆经的郁结可以帮助它利胆;而且郁金能入气行气解郁,入血凉血破瘀,是血中的行气药,也适用于血虚肝郁的病理变化,所以是首选。肝郁气滞会导致疼痛,即使疼痛较重者也会用川楝子行气止痛。肝郁气滞,血液循环不畅。对于经期腹痛的女性,加香疏肝理气,行气之后活血,可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对于乳房胀满严重的患者,应加服王,以利肝经活血,理气活血,消胀止痛。

泻下过度,肝气亢盛,应以柔肝为治。

肝气亢盛,气机失调,气血上涌,或脾犯胃,或胆火上涌或胆漏,情志表现为急躁易怒。药方是柴胡疏肝散,调肝。

柴胡疏肝散的方药见《经略全书》。方中柴胡、陈皮、枳壳、香附以理气为主,但行气药辛燥,利散。为了防止肝损伤,重用川芎、白芍、川芎作为血液中的气药,控制血液的弥散。白芍敛阴,甘草可酸甘化阴,并能柔肝,从而控制肝脏,防止过度排空。是治疗肝气过盛的常用方剂。用的时候也要随证加减。胆汁溢出,口苦,吐黄绿水,加郁金增强疏肝利胆功能;对于胸胁胀痛、胃脘痛、脘腹胀满者,加川楝子,苦寒性减,入肝胃经,疏泄肝气,行气止痛。若过盛,则肝气颠倒,脾胃受袭,以致胃脘痛,为常用之品;肝气上升,伴有头胀痛、头晕或心尖痛、耳鸣等。,而生蚝,性寒性重,能清热、益阴、抑阳。任何肝阳上亢,或热转火,伤阴液者皆可选用。逍遥散和柴胡疏肝散都是基于四逆散的立法,都是疏肝理气的常用方药,但主症和证候有所不同。

王先生认为柴胡疏肝散重在理气,以理气为主,治肝为病,兼顾肝体,故常用于治疗肝气泄盛之症。逍遥散考虑到了血分。两边都有柴胡和白芍,一个是气药,一个是血药;一种主要的刺激性粉末,一种主要的酸性收集物;一个主行气,一个养血。适当的配伍可以调节肝功能,补充肝体,使肝功能舒适。

王老师对柴胡和白芍的用量和配伍也很有讲究。虽然两边都用柴胡和白芍,但是用量变了。逍遥散中白芍的量少于柴胡,而柴胡疏肝散中白芍的量大于柴胡。逍遥散主要用于治病分血,用白芍涩精,当归则甘温补虚,敛阴补血,补肝。但肝郁发作不如泄,柴胡是用来疏肝的,酸收太多会碍肝,所以白芍的用量比柴胡少。柴胡疏肝散重在理气,主要用于疏肝。因此,柴胡主要用于与枳壳、陈皮、香附一起理气。但柴胡疏肝散的辛辣味,往往会损伤肝脏,损伤肝脏的阴血。所以需要用白芍等补血养阴柔肝的药物。正如张锡纯所说:“肝硬,宜用柔肝之法。”所以白芍的用量大于柴胡,可以用酸收,防止排空过多。证和方同时使用两种药物,但病机不尽相同,可以通过调整两种药物的剂量比例来处理,做到疏而不散,不滞,兼顾身用。方子虽然普通,药也没多大变化,往往平平淡淡就能赢。由此可见王先生临床验方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