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西县适合农业和养殖业的气候是怎样的?

岳西属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凉爽,日照充足,雨热并举,四季分明。由于地形复杂,小区域气候差异很大。全县年平均气温65438±04.4℃,7月平均气温26.3℃,6月平均气温65438±2℃。年平均无霜期213天,降雨量1445.8毫米,日照2070.5小时。

农业是岳西县国民经济的主体。建国前,农业产值约占工农业总产值的90%。新中国成立后,产业结构不断变化,工业产值不断上升。到1985,农业产值仍占国民经济的70%。

随着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农业发展有起有落。50年代初,土地改革、互助合作和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从1958到1960,进行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刮起了“* * *风”,导致农牧业生产大倒退。1961实行“责任田”,粮食丰收。1962,责任田收回。经过三年的调整,农业生产略有稳定。1969期间,粮食产量大幅减少。“文革”时期,农业生产因为“学农”“赶郭庄”,剪了资本主义的尾巴,限制多种经营,只抓粮食,长期徘徊不前。70年代后期,由于农田基础设施的加强,水利设施的增加,良种和新技术的逐步推广,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农业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在发展策略上有过多次迭代,先后提出了“高山松、杉、竹、低山桐、茶、果”;“搞活六龙,治山、治水、治穷”;“发展桐、梓、栗、茶、桑、牛”;随着县里主要负责人的更换,没有一个人坚持到最后,始终没有形成本地优势。1979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林牧副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农副产品价格相应提高,农业总产值大幅增长。从1980到1979增长了28%,从1981到1985,年均增长4.16%。1985年农林牧副渔总产值按1980不变价格计算达到6751000元。与1949相比,粮食产量增加1.4倍,茶叶产量增加1.2倍,蚕茧产量增加35倍,生猪养殖增加6。

岳西县耕地少,粮食不能自给。80年代,午间作物种植面积普遍下降,双季稻种植面积减少,粮食总产值处于徘徊状态。从65438年到0985年,农业人口人均粮食产量仅为272公斤,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7.5%。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自给率,是岳西县脱贫致富的首要任务。[9]

2012年新建和改造茶园3.3万亩,茶叶产量和产值分别增长31%和36.4%。高山蔬菜种植面积654.38+0.29万亩,总产值5亿元,增长465.438+0.5%。岳西翠兰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100个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岳西县被授予“全国农业(茶叶)标准化示范县”、“安徽省十佳茶叶县”、“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等称号。年养蚕量、产茧量、蚕农收入均居全省首位。新发展中药材基地5700亩。全年流转山田3万多亩,种植了三叉、银杏、香榧、构树等经济林木。建立了505个新的农业合作社。菖蒲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温泉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已经启动。农产品加工企业600家,年加工产值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