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除了重复和丢失还有几个方子?

《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治疗外感疾病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于公元3世纪初撰。张仲景的原《伤寒论》被后人编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

共有10卷,***22篇,113张处方,使用药物82种。

第一卷是《脉诊》和《脉诊》两篇文章,主要讨论伤寒杂病的脉象、证候和预后。

第二卷为《伤寒例》、《湿脉证辨》、《太阳病脉证治》,主要论述六经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的一般规律及湿脉证的证治。

第三至第六册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疾病的脉、证、治、预后。

7-10卷主要讨论霍乱的证治,阴阳的变化,疲劳,伤寒的出汗,如不出汗,吐而不吐,下不去等。

《伤寒论》的原著是西晋时期的王叔和编撰的。但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危机状态。此书收藏于北宋国家书屋890年,嘉佑年间(1056-1063)成立北宋校正医书局,选高继崇为底本,由孙棋、林逋等校订。,并于1065年由朝廷以《伤寒论》为题出版。

程无忌《伤寒论注》成书于金四年(1144),逐渐取代南宋白本《伤寒论》。到了元代,白本《伤寒论》除了少数藏书家外,社会上已经没有书了。明朝万历年间二十七年(1599),江苏常熟藏书家赵偶然得到了北宋印刷的《伤寒论》十卷,请优秀的篆刻家在《仲景全书》中刻了这本书。北宋刻本随即失传,今仅存赵本。赵是宋代的现实版,后人尊称赵为宋代的《伤寒论》。赵今天有五本书。《伤寒论》在国外也有广泛的影响。

此外,还有的《伤寒论》(唐孙思邈)、宋本的《伤寒论》(辑崇)、的《伤寒论注》(辑)、宋本的《伤寒论》(赵明梅开)、康治的《伤寒论》(日本)和康平的《伤寒论》(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