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灌区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

北魏时期,黄河在内蒙古分为南北两支。北支大致沿着今天吴佳河的流向,南支大致与今天黄河的流向一致。这一基本情况在道光年间发生了变化。北支西部被乌兰布和沙漠侵入,逐渐废弃,成为今天内蒙古河套灌区的主要排水渠道。南支逐渐成为今天的黄河。南北支之间的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北支和南支的扩张为该地区的黄河灌溉创造了条件。根据清政府的政策,内蒙古河套地区被划为游牧蒙古部落,汉人被禁止耕种种子。后来随着汉蒙民族关系日益融洽,越来越多的山西、陕西贫困农民来到河套逃荒种地。道光八年(1828),取消了汉人进入河套的禁令,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内蒙古开荒,加速了内蒙古的发展。开发的主要形式是修建运河,从黄河引水灌溉。到清朝末年,内蒙古地区修建了大量的运河,规模较大的运河有八条,当时称为八大运河。从黄河上游开始,八大运河分布依次为永济运河、穆钢运河、季枫运河、沙河运河、沂河河套运河、通济运河、长生运河、塔埠运河。从西南到东北,杭锦后旗、达拉特旗、乌拉特前旗5000多公顷农田得到灌溉。这些渠道中,伊河、季枫、沙河三条运河由王同春单独挖掘,岗集运河、新灶火运河两条运河由他联合挖掘,永济运河、通济运河、昌吉运河、塔布运河、杨家河等五条运河参与指导挖掘。因此,他被视为内蒙古河套地区的开渠之王。到清朝末年,内蒙古河套黄河灌溉面积达一万多公顷。出现了沟渠密布,建筑相对的生动景象,从而奠定了今天河套水利灌溉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