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村遗产解密
何家村* * *出土的四个银石榴坛子,形制基本一致。“石榴坛子”是现代人给的名字,因其形状而得名。这些器皿的特点是小口长颈。长颈与腹部连接处留有一个直径约0.5厘米的小孔,孔内装有柱塞。血管壁极厚,腹部一周有明显的焊接痕迹,要半铸半焊。颈部也焊接在罐口上。
还有一个造型特别的银莲花瓣座坛。上部是壶形,但下部是碗形底。坛子体大,用莲花花瓣装饰一周。罐体和莲瓣座分开制作后焊接。更奇特的是,底部有一个直径约0.9厘米的小孔。这些物品最初被黄金覆盖,但大部分已经脱落。
银石榴坛子和银莲花瓣坛子只有何家村才有,器皿的特点很特别,明显不像是日常用品。由于遗产中有金、银等药物,部分器皿中含有丹砂等药物,是炼丹的主要原料,因此被认为是古代炼丹器皿。唐代用银器炼丹,如“金砂四两,银器七昼夜”,“用生黄精天然汁,银器煮成膏”。银石榴坛和银莲瓣底坛的形制较小,石榴坛的长颈上有小孔,银莲瓣底坛有小孔,推测是炼丹用的。
中国炼丹术的历史很早,出现在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时代。唐代的炼丹术更加发达。据《新唐书·季芳传》记载,唐高宗“召方士,点金成丹”,玄宗还召道士张果、孙赞炼丹。从初唐太宗到晚唐玄宗,很多皇帝都服用丹药来延年益寿。这种器物可能反映了唐代炼金术的盛行。金银器皿中,以鸳鸯莲花瓣纹金碗、镀金马衔杯纹仿皮包银壶、镀金鹦鹉纹吊梁银壶造型最独特、纹饰最精美、内涵最丰富,均定为国宝,是国宝。在唐代,金银器皿多为皇家贵族所用,追求富丽堂皇,不计成本。唐代金银器制造技术达到高峰的最重要标志是锤刻技术的成熟应用。将金银片放在模具上反复锤打,再用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小锤锤打,在器物表面形成各种图案,达到装饰效果。成品器皿造型轻巧,图案精美。
其中,鸳鸯莲瓣纹金碗是有史以来最宏伟的唐代金碗。器高5.5cm,直径13.7cm,足径6.7cm,壁厚0.2cm,重391.5g,锤打成型,腹开,喇叭形环足,颇具粟特遗物。碗以小而密的鱼子酱图案为主,寓意多子多福。碗外壁锤出两层莲花花瓣,每层为10瓣,这样就把碗空间分成了30个部分。上部莲瓣内雕鸳鸯、鹦鹉、鹅、鹳、鸭、兔、鹳、狐、鹿等飞禽,飞禽走兽周围饰以金银花。鸟兽或走或跑,或飞或栖于花草丛中,造型生动活泼,整体画面寓意和谐幸福。仔细观察,还可以看到工匠制作碗时留下的标准装饰位置的草图定位线。碗内壁用墨汁书写的“九等分”字样表明了金碗的重量,让世人得以一窥唐人管理金银器皿的方式。
鎏金鹦鹉纹银罐是唐代最为精美典雅的一种,是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稀世珍品。罐体材质为纯银,高24.2厘米,直径12.4厘米,足径14.3厘米,厚0.21厘米,重789克..该装置底部为圆脚,腹部隆起,肩部连接有活动吊梁。坛子的外壁覆盖着精美的鱼子图案,带有镀金图案。图案以鹦鹉展翅为主,周围点缀石榴、金银花、卷草、葡萄环。罐盖上有一行用墨水写的字:“紫吴颖两”和“应时十二两”,可见罐是存放中药的器具。
镀金马衔杯纹仿皮包银壶高18.5厘米,直径2.3厘米,做工十分精致。壶身用银制成,模仿皮包的形状,顶部有镀金的提梁。吊梁前面的壶嘴是直立的,上面盖着一个镀金的莲花图案的盖子,盖子按钮上引着1细银链,套在吊梁后面。壶身两侧有1凸起的鎏金马,高大健壮,长鬃毛遮颈,长尾舞动,颈后飘带流苏。两匹马的姿势很奇怪,后腿弯曲,前腿站立,全身蹲伏,嘴里叼着1的酒杯。鎏金的马身形象化为锤凸,形象凸起在银白色的壶身表面,有一定的立体感,看起来非常华丽,与壶身相得益彰,配色非常合理,充满高贵感。何家村有8块银项圈,22块银饼,60块银盘。这些物件表面粗糙,没有艺术价值,但具有学术意义,是前所未有的发现。有些物件是用墨水刻或写的,涉及到年号、地域、纳税服务类型等。,而且特别珍贵。唐朝以780年前的均田制为基础,实行调租制,租金是每丁每年都要向国家缴纳粮食;“庸”是人民不为政府服务时要交的税;“刁”是用当地出产的税金缴纳的。雍、刁原是布衣。开元、天宝年间,政府还规定“金银财宝均属绫罗,可转为轻货,包括金银。”吴栋时期金银货币的职能以项圈的形式出现。何家村的60块银盘中,有56块刻有“朝”字。据《唐六典》记载,唐代:“丝称马,布称端,棉称辇,丝称华丽,麻称蝎;金银叫领,钱叫贯。”这些银盘也是项圈,有的刻着“十二两太北”、“五两太北”的标准重量。唐代采银要以银项圈的形式缴纳,税收也可以兑换成银项圈。何家村出土的器物如此之多,超过了以往发现的同类器物的总和,很可能属于国库。
地图集手机地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