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的做人之道
好医生永远救不了病人;导师不带路。好菜好菜能劝人饱餐一顿;稀世珍宝未必能打动一个老实人的思想。
慈悲就是爱一切有情众生。虽然做不到,但是向往,这就是广大的修行。万事难做,虽做不到,心向往之,这就是广大的修行;难做的事都可以做,是菩萨道忍。
如果你想发脾气,把脾气变成慈悲,把无聊变成快乐,这就叫循序渐进地练习,纠正自己的行为。
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缺陷的世界。但有些人明白,这个世界是一个充满缺陷的世界。像晚年的曾国藩,给书房取名?求禁食?要求自己有缺点,而不是完美。如果你太成功了,你就完了。做事要留一点遗憾。?也就是说,世界是有缺陷的,那为什么不让人走一步看一步呢!
生活的艺术:作曲家的生存
南出生于20世纪初,他经历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见证了台湾省从贫穷到繁荣的巨大变化;在美国生活了几年,让他沐浴到了欧陆风情和美丽的雨;定居香港还让他看?东方之珠?回到祖国怀抱的过程。这样一个经历了人间许多沧桑和变化的老人,无论如何是有资格给予的。迷路了?世界正在指出迷宫。
20世纪70年代,南受聘于辅仁大学教授《易经》。他讲课的时候,教室里挤满了人,很多人挤在窗外,很受学生欢迎。相比之下,其他教授的讲座似乎被冷落了。没想到,一年后,他竟然主动停了课程。有人问他为什么,他的解释是课程太受学生欢迎了,没法讲。他说:?为了避免给别人造成不愉快和悲伤,你赶紧退下去避免改天吃醋是不合适的。?
事实证明,他的担心不无道理,也不是空穴来风。
怀瑾的一名学生在台湾的一所师范大学教书。他经常与本校同事谈论南的学识,并向一位文史哲教授建议,何不聘请南先生来师范大学讲学?当时教授回答:?如果请南老师来教孔孟,他一定是一流的教授;若论道家治学,南先生也很精通;如果他说的是禅,那是他的老本行;所以,如果我们邀请他,我担心我们老师会丢掉工作。那我们去哪里讨吃的呢?
这可能只是教授说的一句玩笑话,但也指出了其中的利害关系。恐怕南怀瑾已经知道了这一点,所以他辞去了辅仁大学的教师职务。以后受大学邀请,他只会接受研究所的任命,指导几个博士生。博士生数量少,一般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更何况博士生可以去他的住处授课,那就更简单了。
南怀瑾认为宇宙是弯曲的,是圆形的;在这个物质世界里,没有什么是直的,一切都是圆的。所谓?直男?,也是通过截圆形成的,是曲线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宇宙万物都是弯曲的。于是他说:“把它做成一切?,?歌曲完成了吗?做人,善于运用巧妙的曲线,只要一转,一切都会好的。?因此,他主张世界应该强调艺术和曲线之美。所谓?作曲家幸存?。
赡养父母不等于懂得孝顺。
南怀瑾说:现在的人不理解孝道。他们认为只要能喂饱父母,给他们吃的,像现在这样,每个月给父母寄五百块钱,让他们享福,就是孝顺。有很多年轻人连50块钱都不送,但是送了。老太太和老人虽然孤独在家,但看到50块钱还是很开心的。所以现在的人都觉得养父母就是孝顺,但是呢?所有的狗和马都可以养吗?养狗养马,就得喂。有的人还要买猪肝给它吃,不爱养它就不是真正的孝顺。孝顺不是一种形式,也不等同于养狗养马。那么什么是孝顺呢?南怀瑾认为:?孝顺?他们的西方文化是这么说的吗?爱情?也就是换来的爱。也就是说,父母就像两个照顾了你20年的朋友。现在他们老了,不能动了。你回来照顾他。这就是孝顺。孝的精神在这里。如果一个人连这种感觉都没有,那就不行。孝顺很简单。你只要想想你生病的时候父母有多着急,你就明白孝顺了。个人认为,所谓的孝顺,是对父母爱的回报。只要记得自己出了事,父母那么着急,用同样的心情对待父母就是孝顺。
自从离开大陆到台湾省生活了四十年,南从未见过她父母的恩情。他不得不把对父母的思念埋在心里,可是别人怎么能理解他的痛苦呢?
有一次,他在讲课的时候,谈了自己的感受。我们这一辈人,从小到大都是以打仗为生,几乎没有一天是太平日子。离开家乡,几十年都联系不上亲人,父母也不知道是生是死。一二十年杳无音信,于是有两句诗说:我可以隔着历劫去我所有的血肉,却不敢谈人的生存。?我内心很难过。人家问你父母现在怎么样。我真的不敢回答,也一点都不想提,怕自己伤心难过。?
后来大陆和台湾省的关系稍微缓和了一些,但是还没有落实?三通?。南怀瑾收到她母亲的一封信,说她身体不舒服,但她不能来看她。看到信,想到人,她只能化作一声哀叹。我怕我等不及要见我妈妈了!?这句话很不幸是对的。后来双方意识到的时候?三通?他有机会回到家乡,但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了。是真的吗?孩子想养又不亲近?。
今天,尽管南怀瑾已经90岁了,他仍然孝顺父母。他每天早晚都要给父母读经文。他说:?不管事情有多忙,你还是要经常学习吗?般若波罗蜜多经?七卷,五卷,必不可少。不学习就睡不着。?
南有许多好朋友,大多数都七八十岁了。虽然不缺地位和钱,但孩子也不在少数。他们都接受了高等教育,拿到了博士、硕士学位,却一个个飞去国外,再也不回来,也不打招呼,更没有对父母的生活做出相应的安排。他们留下两个老人独自躺在医院里。老太婆和老头,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互相抱怨一会儿,生那么多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然后,两人一组坐着。眼里含着泪,断肠到断肠?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唯一的好朋友就是电视了。对此,南不仅同情他们,还感叹孝道文化的贫乏。
还有一种情况,他的一些朋友的儿子娶了老婆后离婚了,和亲生父母很疏远。南怀瑾曾经对一个朋友说,你很好,你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朋友回答:?我有什么用?儿子是国家的,女儿是别人的。我有什么?!?听了这些,南只能感叹这一代人的孝道和文化有问题。
念佛不是抱怨。
现在很多人念佛却不明白它的真谛。南怀瑾说:就因为嘴里没有阿弥陀佛这个名字,我就想死,想去西方,但实际上我心里掺杂着那么多生死妄想,并不是真的想佛。这可能吗?所以念佛永远不会白费,但是得过且过的人也不容易有效果。明代一位学者说,任何一个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人从出生到死亡,反复做这三件事。欺骗自己一辈子;不然我们就骗别人了,哎哟!我读佛学读得好!快点和我一起读。念佛真的很有意思。其实你每天都是满腹牢骚,忧心忡忡。这不是自欺欺人吗?而那个莫名其妙跟着来凑热闹的,就是被欺负。此生三件大事也。?我们念佛,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是自欺欺人,也是让自己失望。
20世纪70年代,有一位来自美国的客座天文博士,他点名要向南学禅。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时候,他讲了自己的一些经历,说他博士毕业后一直在找工作,到现在还没找到。他还说他已经在一个日本禅堂学习了一段时间。谁知道在医生说完话后,南怀瑾粗鲁地对他说?你学禅只是为了找个住的地方。你大概是找不到工作,抑郁了,就躲在禅门里。
刚说到这,我就看到医生的眼泪流了下来。南怀瑾的言辞过于尖锐,但又类似于禅宗的大饮法,把他内心深处的弱点都发挥出来了,让他认清事实,不必自欺欺人。
医生很坦率,承认了事实。因此,南怀瑾建议他努力工作,这样他就可以退而求其次,而不是坚持医生的标准治疗。因为美国的工作待遇是按学历分等级的,所以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公司愿意雇佣学历较低的人。
天文博士听到这里,真的放弃了研究禅宗,回到社会工作。
精致的学问,精彩的人生。
在南的客厅里,有一个多层的大衣柜,里面摆满了各种中成药,大约有上百种。主要是一些知名品牌的药,也有一部分是他做的。因为他的中医知识也很好,如果来访者生病了,不用等对方开口,他一眼就能看出自己生病了。对于病人,他从壁橱里拿出药,让病人服用。走的时候还开了几天药,让病人拿回去。所以很多人都得到了他的关心和善意。
平时,他特别关心学生的健康。看到有学生趴在桌子上看书,就提醒他注意眼部保健,并耐心地教了一套眼保健操,直到对方学会为止。
他经常自己为来访的客人或学生煮汤。他炖的汤是按照中医的食疗方法熬制的,相当滋补。他自己对食物没有太大的品味,只要大家吃的开心,他就开心了。
当南·怀瑾平时与人交谈时,他并不假装是老师。他经常无话不谈,善良随和。他总是愿意和你分享任何好的想法和经验。有一次,他读了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写的《狄公全传》,觉得不错,就热情地向在场的人推荐。这本书写得很好,值得一读。高罗佩很棒。虽然他是个外国人,但他比很多中国人更了解中国。?
南怀瑾从不像一些著名艺术家那样摆架子。他总是把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当成朋友,那么善良随和,慢慢地在言行中渗透到别人的心里。是真的吗?润物细无声?。
从南先生的言行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一贯主张?相处?核心是人与人是平等的,没有必要因为地位、权力、名利的悬殊而在人前摆架子。而是应该把每个人都当成朋友:平等,关心,随和,善良,谦虚等等。
南怀瑾先生是一位优秀的学者和一个了不起的人。两者相比,他更尊重生命。他认为做人是世界一流的学问。
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1918出生于中国浙江省乐清市柳市长岐乡南寨(今黄花镇店后村),80年代末集资修建金温铁路。现居江苏。他的作品多以讲学为主,内容常比较儒释道,别具一格。南的著作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条捷径,为那些不能直接理解经典的人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南的演讲生动、有趣、深刻,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忠实代言人,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普及做出了巨大贡献。人们尊称他为?教授?、?大躺?、?宗教?、?哲学家?、?禅师?然后呢。国学硕士?,曾经排名?台湾省十大最具影响力人物?。代表作如《论语》、《孟子旁路》、《原大学略谈》、《易经杂评》等。其中,很多对传统文化的误解得到了纠正。
南的《金刚经说什么》、《觉远经略》、《如何修正法》、《药师经济世观》等佛学著作,在台湾和香港都是重要的推动力量。
道家方面,南的书在命理学和中医方面也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如《老子他者论》、《庄子幻术》、《道教密宗与东方玄机》、《禅定与长生》、《中国道教发展史简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