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洋甘菊简介

中药字典洋甘菊是中药的名称,来源于《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菊花别名抱朴子。别名褚菊、杭菊、洋甘菊。来源和原产地:菊花头..菊科植物。主产于安徽、浙江、河南。性味甘、苦、凉。归肺经、肝经。它的主要功能是祛风、清热、平肝、明目、解毒。主治外感风热、头痛、头晕、目眩、目赤、高血压、疔疮肿毒。用法用量:6 ~ 15g。或者泡茶,或者吃药粉。外用:捣烂,或煎洗。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主要为冰片、樟脑和菊酮。还含有甜菊糖苷、* * * *甜菊糖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刺槐苷、芹菜素及其鼠李糖苷、麝香草酚、胆碱、水苏碱等。药理作用菊花制剂能增加离体兔心和在体犬心冠脉流量,改善心肌血供,对冠心病患者有一定疗效。该提取物能增强小鼠的毛细血管阻力。菊花可以抗氧化,延缓衰老;能改善大鼠血清胆固醇的升高;它也能抵抗变异。菊花还有中枢镇静和解热作用。该汤剂或浸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B、痢疾、变态、伤寒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菊花还能抗病毒,抑制疟原虫。《中华本草》洋甘菊的拼音名GānJú来源:是菊科洋甘菊的全草。拉丁植物和动物矿物名称:Cancrinia Discoidea (Ledeb。)Poljak。[除虫菊。]采收与贮藏:春夏采收,切段晒干。薇甘菊的最初形态是两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高520厘米。茎直立或偏斜,被灰白色的羊毛覆盖。叶柄长,基部膨大;叶片长圆形或卵圆形,长34厘米,宽11.5厘米,羽状分裂,裂片25对,每对裂片浅裂或深裂。顶端的小叶呈卵圆形或宽形,顶端呈钝形或锥形。所有的叶子都是灰白色,有绒毛到几乎无毛。头单生于茎上,长416cm;总苞直径712mm,毛稀疏或几乎无毛;总苞片34层,草本。外部总苞片呈条状披针形,几乎没有膜质边缘,内层总是。

参见百科词条:洋甘菊[最后修订于2065 438+05/12/10 19:32:05 * * 1130],自动匹配到以下结果,不排除无关内容。请自行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