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鸦》的创作背景

1910至1911秋冬季节,东北一场瘟疫夺去了6万多人的生命。灾情最严重的是哈尔滨富家店,人口只有2万多,死亡5000多人。这是难民猎杀土拨鼠造成的灾难。《雪鸦》描写了瘟疫阴影下的富家店城人们的喜怒哀乐,枝叶纠结,形影不离,蓬勃萌发的故事。

迟子建并不想塑造一个英雄式的人物。她想表现的是瘟疫突袭时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于是,她拂去了无数的尸骨,探索了哪怕是深处磷火的微光,勾勒出了死亡阴影下的生机。在她的作品中,王春申、翟、翟一生、于青秀、年等小人物一个个出现,他们的喜怒哀乐跃然纸上。温暖和美丽在这座死亡之城默默绽放。

烧锅店老板傅百川顶住涨价浪潮,召集百姓做口罩,熬制中药,分发给百姓;在开小吃店的帮助下,祖孙三代冒着被感染的危险,主动承担起给病人做饭的重任;俄罗斯歌手谢尼科娃在教堂为疫情募捐。这些弱小的人们正在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抗击疫情。

亲情、爱情、友情在疫情下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秦八万为母自杀,金兰住隔离区照顾儿子,傅百川和于青秀偷偷出生,王春申和黑马惺惺相惜。在灾难面前,是温暖的力量让生命重新焕发生机。

历史总有其难言之痛。目前再看《雪鸦》里的故事总是很尴尬。那些感人的画面,比如分区,隔离,封城,都差不多。迟子建写道,“我感觉自己走在一个没有月亮的冬夜,周围是无尽的寒冷和黑暗,我感觉自己要坠入深渊。”

中华民族有5000年的历史,早已习惯了屡遭灾难后的重生。然而,看完之后你将何去何从,即使我们已经返老还童,心中阴郁的阴云依然无法彻底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