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竹林的生态经营

雷竹是优良的笋用竹种,是名副其实的山珍,经济效益很高。发展雷竹不仅能为城市提供营养丰富、新鲜可口的无公害蔬菜,还能美化环境、绿化荒山荒坡、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农田和水库,实现三大效益的完美结合。雷竹的生态经营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气候资源、土地资源等资源,进一步提高雷竹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改造和影响周围环境,使其更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本节主要介绍六种类型的生态管理。

种养结合

临安县板桥乡西村55户201人,山地47.8公顷,耕地8.8公顷,属于青山水库淹没区,经济状况长期较差。60年代初,每个劳动者只有0.19元。每年吃15000-20000斤粮食,村民家大多是茅草房。上世纪70年代,人均收入在100元左右。从1984开始,村里积极发展食用笋,实行种养结合。到10/15公顷竹笋已实现人均1988,每户有2头猪。竹笋收入达到3万元,养猪收入达到48万元,仅两项收入就达到人均388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促进了该村工农业的发展。1988年,全村工农业收入达到22万元,人均收入近1100元。到1991,全村仅竹笋一项收入就超过60万元,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水产养殖为竹林提供了肥料,促进了竹林的发展,提高了竹笋的产量,提高了经济效益,进而为水产养殖奠定了经济基础,促进了其发展。西村种养结合,由穷变富,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城镇每天产生大量的垃圾,污染环境,不利于人们的生活。环卫部门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处理这些垃圾。临安金镇每天有60吨垃圾,随着人口的增长。随着城镇的发展,垃圾会成倍增加。把这些垃圾运到城镇郊区的竹林里,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肥料,既提高了土壤肥力,增加了竹笋的产值,又改善了城镇的环境卫生。所以竹林就成了垃圾消化厂。

在一些羊毛扫帚加工厂,竹叶经常堆积如山。为了处理这些废弃的竹叶,经常用火烧。利用竹叶作为覆盖保温材料,可以提前出笋,提高经济效益,覆盖后还可以作为竹林的肥料,一举两得。临安用竹叶覆盖保暖,出笋早,1年增加笋产值500万元。临安市在发展食用笋过程中,根据不同立地条件进行合理布局。在立地条件好的下坡、背风、向阳处发展早熟雷竹,在中坡发展中熟高产竹种,在上坡发展。肉桂、毛竹等晚熟竹种在山区发展。充分利用山坡的垂直差异,合理布局,立体经营,做到早笋早,晚笋晚。

在田埂、河堤、路旁、池塘周围种植竹子,充分利用空间和边际效应,让小面积获得更大收益,也是立体化管理的体现。在竹林中间作套种,主要是在新建竹林的中间,既可以减少水土流失,又可以增加短期的耕作收入,从而短时间内以耕代养,促进竹林的早期建立和生产。即使在森林竹园中,也可以间作耐阴作物、蔬菜、药材和栽培食用菌,进一步提高竹林的经济效益。充分利用竹林的生态功能,积极发展水库池塘周围和河道两岸的竹林,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护水库,保护农田。近年来,临安县拥有大面积竹林的农村几乎没有遭受洪水灾害,充分显示了竹林的生态效益。

在水库池塘周围发展竹林,不仅对水库和池塘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而且可以利用水库和池塘沉积的泥沙,在冬季为竹园增土,改良竹园土壤,降低竹林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比如临安县板桥乡西村,位于青山水库南端。一个竹笋专业户,房前屋后竹林0.028公顷,1.982-1.986年。每年都用水库里的泥沙给竹园加土,每次几百担,改良了土壤,提高了产量。5年平均年产笋31/15公顷,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在房前屋后的院子里种植雷竹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早晚空闲时间进行精心培育和管理;第二,庭院竹林可以改善居住环境。竹子亭亭玉立,四季常青,可用于美化环境,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竹林可以防风、防尘、隔音,调节温度,使空气清新,环境安静。三是庭院竹林经济效益高,如堡子朝0.028公顷庭院雷竹林,1991年竹笋收入7000元,1992年竹笋收入14000元;李0.025公顷庭院雷竹林,1991年出笋收入2000元,1992年出笋收入2150元。临安的农民把雷竹林称为“绿色聚宝盆”和老年人的“养老银行”。临安县林田乡五马18个村,家家种雷竹,家家卖雷竹,平均收入1000多元。在这个乡镇,1991年仅雷笋一项收入就达到了500万元。综合利用型是指在雷竹的培育和经营中,综合运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进一步提高竹林的三大效益。综合利用,包括优良品种的选择,地形和小气候的利用,光热资源的利用,土壤资源、荒山、荒坡、滩涂的开发利用,环境条件和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综合应用四次施肥、高产高效技术、早丰产技术、二次出笋技术等各种成熟的科技成果;综合利用型包括前面提到的种养结合、废弃物利用、立体经营。综合集约利用保护生态型和庭院经济,达到竹林生态经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