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祥的人物经历

1921年1月1月11出生于江苏扬州的一个商人家庭。因为父亲是南京张太和堂药店的经理,所以每天都要接触大量的中医知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父母迁居重庆。次年,考入迁至重庆的国立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受老师雷星汉教授的影响,他对药物化学产生了兴趣。当时中国的民族工业遭到帝国主义势力的摧残,市面上的药品几乎都是进口的。即使是从茶粉中提取咖啡因,从麻黄中提取麻黄碱,也只能在初级加工中进行。生产出来的粗品低价卖给外商,成品药再高价进口。这种情况激发了他学习科技,建立中国自己的医药工业的愿望。

65438-0942,国立药学院毕业后,先后在当时的陆军药物研究所和大众制药厂工作。1945,公费出国,赴英留学,就读于伦敦大学药学院。1947,获药学学士学位。后来留校读研究生,在导师W.H.Linnell教授的指导下研究维生素A的类似物,1949年7月获得药物化学博士学位。在英国留学期间,他非常重视基础操作,经常利用假期到工厂实习,对生产工艺有更深入的了解。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在解放南京的战斗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击了无理前来阻挠的英国军舰紫色应时号。沈家祥非常激动,他为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成为中国人而感到自豪。同年9月,在伦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他谢绝了一家英国制药公司的挽留,启程回国。

回国后分配到大连科学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副研究员、研究员,并兼任大连理工大学(现大连理工大学)有机化学教授。在科研选题时,他从防治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的需要出发,选择氯霉素的化学合成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并于1951在大连召开的全国学术会议上作了研究成果报告,引起广泛关注和好评。1946年3月初调到沈阳东北化学制药厂(现东北制药总厂),负责氯霉素的工业试制,以满足抗美援朝战争中细菌战的迫切需要。他和同事们竭尽全力,克服重重困难,仅用4个月就成功试验出一条根据中国具体情况设计的合成新路线,这是中国科学院成立后第一项推广到工业的研究成果。1955年夏,东北制药总厂合成霉素车间顺利投产,并负责中心实验室的筹建,被任命为中心实验室主任。他和他的合作者在1957年完成了合成霉素的旋光分离和合成方法的全面改造,并推广了新的生产工艺。因此被评为沈阳市先进工作者。

1957年底去匈牙利参加社会主义国家组织的药学研讨会。回国后调到化工部华北化工设计研究分院(天津)任药物研究室副主任。在此期间,他和同事们先后进行了维生素A1、2D、D3、烯酮和双烯酮的工业化生产研究。

1958年底,他和郭红云去苏联考察医药工业生产,历时3个月。接着,他又奉命参与化工部北京医药工业研究所的筹建,并于65438-0960担任该所副总工程师,亲自指导和参与了一些以甾体激素为主的研究课题。“文革”期间,医院迁到湖南,沈家祥被送到实验室做实验。他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工作,完成了三烯高去甲酮和前列腺素类药物的全合成。

70年代中期后,他又恢复了副总工程师的职务,开始了以中药有效成分为基础的新药研究。在1976中,他完成了具有特殊化学结构的农用化合物的全合成。

65438年至0978年,他被派往英国参加国际药物化学会议。回国后,在国家医药管理局筹备成立时,他受命参与技术引进工作。在此期间,他曾多次就医药行业的技术政策和科研发展向局领导提出意见和汇报,并呼吁在北京建立一个新的药物研究机构。

1981 2月被任命为中国药物科学研究院筹建处负责人。他不遗余力地为医院的建立四处奔走。经过他的多次呼吁,国家科委于1983年2月首次批准成立了医院建设规划中的第一个研究所——北京药物制剂研究所;随后,1985年4月,中药研究所和生物技术研究所相继获批成立。

1987,在国家科研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国家科委批准三家单位合并成立中国医药研发中心,沈家祥任中心主任。他吸引了大量有志之士来此从事新药研究。

65438年至0983年任国家医药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参与全系统科技决策和外事工作,进一步发挥了他作为著名药物化学家和工业化学家的作用。沈家祥在从事科研的同时,也热心于社会工作。

2014年6月5日,沈家祥及其夫人陈向天津大学捐赠100万元设立“沈家祥教育基金”。谈及捐赠初衷,他表示,中国的药物研究与世界水平还有差距。过去我们主要是仿制药物,更多像西格尔教授这样有前途的年轻科学家来中国参与药物创新研究,支持我们的研究工作。